('
第171章
万里之外的匈奴正进行着看不见的变动,长安,同样迎来了一件大事,叫少府轰隆隆地运作起来,满朝随之震动。
起因是雁门郡接到了草原逃民来投。
草原逃民在如今并不稀奇。早在秦末乱世之际,中原无暇北顾,于是河南地落入了匈奴囊中,一块天然的屏障与养马地就此消失,百姓四处奔逃,幸运者安居南地,不幸者落入敌手。
等到大汉亩产四石的消息飞入四方,从前陆陆续续三两个的逃民,霎时变为一大团一大团。边境数郡同时接到长安的指示,在保存实力不起冲突的前提之下,能接应便接应,他们都是大汉的子民啊。
而今稀奇在来投的人,身份极为特殊。
秦朝遗民、贵族,秦少府令之子——与身不由己的庶民不同,他是自愿北上,不肯接受汉代秦器的事实,从而举家避世,远遁草原。
名为“卺”的老人,手牵幼子,步伐蹒跚地走在灞桥之上,任谁也看不出来他才三十多的年纪。紧随其后的家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身躯瑟缩,不时有河岸上的百姓好奇望来,一眼望见护送他们的军士,眼带敬畏,视线却不曾转移开。
也赖话剧在长安的巡演,维持秩序的兵卒仿佛褪去了那层叫人恐惧的光环。有天子严令,中尉监督,他们秋毫不犯,百姓很快胆大了起来,敬畏之中夹杂了些许亲近,听说未央宫的帝王已经叫人排演第二出了!
如今他们对待长安以外的郡民,那叫一个有优越感。
听说关中数县的乡老,已经联名上书给内史,请他在陛下面前说说好话,有朝一日让话剧“下乡”——总之一句话,长安可以,关中为什么不可以?
关中上了书,关中以外的各郡又不满意了,据说邯郸郡连同梁国雎阳的陈奏已在路上,都是从前梁王治下,可不能厚此薄彼呀。
如此劲爆的消息还是演出结束之后,桃侯亲自讲出来的,听得长安百姓浑身舒爽,满足敢爆棚。
卺苍老的目光,从他们身上一一掠过。
这些百姓或许不健壮,不富裕,但各异的面孔洋溢着的是希望,是昂扬。他顿时恍惚起来,当年秦失其鹿,九州大地啼泣遍布,那副惨绝人寰的景象他不愿看,却深深记在了心里。
便是始皇陛下在世,他治下的庶民,有过得这么好……么?
不一样的,卺告诉自己,可灞河流动的波涛,还有周围传来清脆的笑声,明明白白告诉了他,一旦天下安定,庶民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十数年前,大汉创立者不敌匈奴,数年前,大汉皇太后更是蒙受屈辱。尽管史书记下了今日的狼狈,尽管卺为此嘲笑、不屑,但他看见灞桥两岸的一幕幕,忽然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
因为他的家人眼底,充斥的全是渴望。
……
卺的手里握有许多秦少府失传的技术,自身更是一位锻造大师,稍稍懂行的雁门郡官吏一看,呼吸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昔,如今随师叔一道在少府任职。
自从少府来了新人,他古怪,话少,虚弱,却是才华横溢,碰撞间,让人生出数不尽的灵感。
少府令对他很是看重,苏缓与他交流过几句,更是有所心得。
今日归来以后,苏缓便坐在田垄之间,默默思索着什么。片刻抬起头,见曲逆侯世子陈买提着一个模样从未见过的播种工具在他面前经过,苏缓眼睛一亮:“你这是要去哪儿?”
墨家与刚复兴不久的农家,人数少,在儒法两家的虎视眈眈下,很有相互扶持,守望相助的意思,陈买与他也是熟识。
闻言,陈买答道:“去惠王府。”
惠王邀请他前往农田,正好,陈买需要验证一番他手中的工具便不便利,若是成功了,再进宫汇报陛下。
苏缓点点头,拉过了他,继而神神秘秘道:“要不要与我合作?”
陈买一愣:“什么合作?”
苏缓松开手,掌心躺着数粒干瘪的麦种:“我有办法,将它们用工具分壳。”
陈买听着,顿时震惊。当下麦种吃着割喉,剥壳难,生煮也远不如粟米柔软,所以百姓们都不爱吃。
苏缓讲起他从少府“怪人”那儿,见到两块圆圆的大石头,它们合在一块,其上雕刻出细细的水渠,用力一转,竟是能够将重物磨成粉末,如同一个齿轮般。
苏缓灵光乍现,觉得此物实乃天赐,若是加以改进,用途可以多种多样!
恰好听见有百姓在田垄抱怨,小麦剥壳太不方便了,他便思索起来,麦与壳到底能不能用石磨分离?
与此同时,剥了壳的麦,又可不可以用来磨粉呢?
他心里存了事,需要农家传人陈买的理论支持。
陈买沉稳地答应下来,等办完手中的事,迅速与苏缓凑到了一块。见他们“不务正业”,从农户手中讨来麦种,便直冲少府造物坊,长辈们摇了摇头,笑着随他们去了。
第172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