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4章·第三十四章()•()
张燕从来没有想过,有一日他还能被人用来和皇甫嵩对比。
◂本作者丛璧提醒您最全的《[三国]穿着龙袍穿越了!》尽在[五$六二],域名[(.)]◂()•(o)
皇甫嵩是什么人?
此人岂止用一个“左将军”,用一个覆灭黄巾的最大功臣能够形容。
出身将门世家的皇甫嵩,不仅有一个号为“凉州三明”之一的名将叔叔皇甫规,自小学习弓马兵法,还在历年征战中屡立战功。在黄巾之乱后,他还主持了镇压凉州叛乱的战事,大获全胜。
最重要的是,他能力极高,却还忠心汉廷,虽有迂腐,但不失气节。若是刘秉想要重新回到皇帝的位置上,皇甫嵩原本他必须要去接触、收服的人。
但现在呢?
陛下说:
“若是皇甫嵩前来,张燕、孙轻等人如何自处?”
“有些问题不是胜与负这么简单的。”
“皇甫嵩虽好,却非朕之忠臣良将……”
……
张燕简直难以形容,他在初听到这段话时,心中到底受到了怎样的震撼。
他此刻的以手掩面,仿佛也是为了将他沸腾上头的情绪强行向下压回,以免叫人看见,平日里统御黑山军有方的张燕,也会有这样的失态。
隔着一道门扇,他无法看到陛下说出那一番话时候的表情。
却好像,恰恰是因为这样,那些声音之中的情绪毫无保留地钻入了他的耳中,让他更能清楚地听出陛下的想法。
不知道是出于什么考虑,陛下在刚向吕布提出不能联络皇甫嵩的时候,语气稍有几分古怪,像是隐藏了什么东西。
但他的后半句话,尤其是站在百姓角度说出的那几句话,却足够情真意切,让人几乎可以肯定,只有他真的是这样想的,才能将话说得如此顺畅。
冀州大地上百姓的哭声,曾经变成了大贤良师的旗帜高举,但最终变成了数万人的投河献祭,和下曲阳城外的京观血色。
洛阳的朝堂上为这些叛贼的不得好死而举杯庆祝时,他坐在太行山中,吹着山头的冷风,不知何去何去,而现在——
“……张将军,你不会哭了吧?”孙轻歪着脑袋凑上来。
张燕感动的情绪一堵,怒瞪回去:“你才哭了呢!我为陛下的这句话而感动不行吗?”
“皇甫嵩不是陛下的忠臣良将有什么关系,咱们黑山军数万人都是陛下的臣民,都愿为陛下赴汤蹈火。”
“我还在想,如果早早就有陛下这样的皇帝,而不是那个为了敛财加征田税,肆意卖官鬻爵,铸造铜人的皇帝,我们是不是根本不必这样揭竿而起,可以做个普通的百姓。”
“也不对,那我张燕就是换一种方式,来当陛下的将军……”
“你急了。”孙轻一句话道破了张燕这一统输出的真相。
“……”张燕的脸上龟裂出了一道尴尬的痕迹,可也就是在他抬起这双仍有微红的眼睛和孙轻对视时,他又旋即从对方的眼中,照见了自己的神色。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未来,吕布怎么想都觉得,自己还应该再立下一些功劳才对。
向皇甫嵩要东西不行是不是?那就去抢邻居吧。
他向张燕问道:“你觉得此事是否可行?”
张燕干咳了两声,头一次觉得,相比于吕布的没脸没皮,他自诩乱民党首,其实还是挺有素质的。“我觉得是否可行不重要,得陛下觉得能行才好。”
刘秉有些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总觉得张燕此刻的语气,比起上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又多了几分敬重,却不知这敬重从何而来。
他点了点头:“你就说说看也无妨。”
张燕答道:“若真是军械短缺到了这个地步,可做,但陛下刚与河东卫范两家有约,就不适合这么做。我没读过两本书,只听过一个说法,叫兔死狐悲,抢了那家,两外两家也会怕的,到时候,他们狗急跳墙起来,伤及陛下了又该如何是好?”
吕布嘟囔了一句:“……怎么之前没看出来你这么善解人意呢?”
“吕将军说什么?”
“我说,”吕布端正地把手放在膝前,正襟危坐,“那也得拿出个解决的办法才好。”
“这办法可能还真有!”张燕恭敬向刘秉汇报道,“臣今日前来就是要说这件事的,请陛下看看这个。”
他从袖中扯出了一张羊皮卷,递到了刘秉的面前,“刚才,河东盐监的那名老盐工送了一份图册来,按照陛下对他的指导,列出了几条还能将制盐效率和精盐品质提升一下的门路,这其中的有一条,是这个。”
“……盐铲?”刘秉端详了一番,忽而恍然。
“正是盐铲。”
刘秉疑惑地皱眉:“可我怎么看这个盐铲的样子……”
怪眼熟的。
这铲子有两端,一端略有些像月牙,带着两处尖端,一端则是扁平的斧状铲柄,是寻常铲子的模样。
若是再改一改形制,真变成了月牙的形状,那就能直接让刘秉联想到两个人——《西游记》里的沙和尚,和《水浒传》里的鲁智深。
他们用的兵器,不就是这种铲子吗?
“您看这盐铲和之前您在盐监用过的不同?”张燕连忙解释,“原本盐铲的制式就是这样的,但先前的盐质太粗,根本没必要用另一端精细的。上面不重视,下面的也不想多费心力折腾,老一批的盐铲坏了烂了,就没考虑打造一批新的,直接用普通的铁铲顶上了。”
“但现在有了出盐新法,还一口气预订出去了这么多,那老盐工觉得,可以打一批新铲子。但我看,这东西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用处?”
“陛下,”张燕目光炯炯,提起正事来,早已将先前的插曲抛在了脑后,“我们黑山军里有不少人是丢了地才来从贼的,他们都会用铲!虽然两头的要比一头的难适应,但这打出来后,不止能用在盐场上,还能用来填充军械呢。”
“我听说,那群账房带回来的消息说,每石粟米可以节省三十钱,这省下来的钱,能否全用来打造此物?到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就能将信送到河东卫氏的人手里,完成蔡邕托付的重任,现在六神无主之中,身边也还有一位靠得住的荀氏子同行。
这位名叫荀攸的男子,乃是荀爽的堂侄孙,恰好未随同荀彧等人一起撤向冀州,便得了荀爽的嘱托,前来河东河内走一趟,探查一番董卓话中所说的情况。
说实话,荀攸并不太相信,弘农王此刻已然不在京中,而是提前逃窜在外。
他比叔祖荀爽来洛阳早些,是应了大将军何进的征辟前来的,也得了个黄门侍郎的官职。这职位免不得和宫中打交道,也让他虽未亲见过弘农王,也对他的行事作风多有耳闻。
这确实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子。但也很难说,是不是因为灵帝借助宦官掌权,大将军又凭借士人的力量反抗,这两边的拉扯中,年少的弘农王备受忽视甚至是打压,就成了这个样子。
说他会暗藏一把刀兵,在真正无力回天的时候刺杀董卓或者以身殉国,荀攸是相信的,但说他会偷天换日,在所有人都没察觉到的时候遁逃到河内,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可是……这消息是董卓透露出来的。
以董卓今日的地位,他比谁都不希望这个情况发生,也比谁都不敢让刘辩刘协脱离开他的掌控,更不会胡乱编造出这样的事情,给他自己找不痛快!
他的话,恰恰是最可信的。
荀攸定了定心神,想到临行前他和叔祖的短暂交流,向信使道:“我们接下来分两路走吧,你去把信送给蔡公之女,但务必嘱托她,即便要将此信移交给卫氏的主事人,也切莫着急行动,等一等我的消息。”
信使一惊:“您……您是要?”
荀攸道:“我往河内走一趟,去看看黑山军中是何情形。”
他自认自己的眼力尚可,分得出来有皇帝的黑山军和没皇帝的黑山军有什么区别。
见信使面上仍有疑色,他又拍了拍衣衫:“你看,不必担心,我要混入流民当中不难。”
他们渡河时,其实就一度混入过难民的队伍中。
那董卓在洛阳肆意妄为,连先帝的陵墓都敢开启盗宝,还有什么是不敢做的。有不少洛阳城郭外偏远之地的百姓,就遭到过西凉军的劫掠,有侥幸活命的,总要想办法外逃。这些人既已抵达河内,最好的选择就是投到一处城池庇护下。
荀攸在登岸后已打听过了,如今黑山军一部分越界河东,似是去办什么要事了,余下的都屯于野王,也愿意收容逃避而来的洛阳百姓。
他混入当中,绝不起眼。
但他要当个“难民”,还是一个衣服都是捡来蔽体的难民,自然没有驴马可骑,是完全凭借着自己的一双脚走到的野王县外。
这双刻意做旧的鞋子,也已磨损得有些难看了。
对这位荀氏子而言,此前还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心有所念,他的神情依然平静而从容,看起来就像是一块沉默的石头,伫立在了等候进城的队伍中。
也就在这时,荀攸忽然眼皮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一跳,被前方的动静吸引去了注意。
只见最靠近城门的一名男子忽然叫嚷了起来,推推搡搡地就想要往里挤去,却被守城的卫兵无情地拦截在了外面,带到了一边。
他一边挣扎,一边怒气冲冲地问道:“你凭什么不让我留在野王?我明明回答上来了!说什么跟着你们离开这里,到另外的地方也能谋生,沿途还提供吃用,分明就是在骗人!天下间哪来这样的好事,分明是在骗我,就等着带远了之后丢下。”
他在挣扎之中摔跌在了地上,一把抓住了一名已要离开的人,跳起来后直接拦住了这人,“你……你说说!他们是不是就不让我们进城?”
“……”被拦路的人麻木地看了他一眼,接过了守城卫兵递过来的饼子,走到了一边,慢慢蹲了下来,伏在膝上小口小口地吞咽着,又用一种在看无理取闹之人的眼光看向对方。
男子愣了一下,不情不愿地也站了过去。“你不能因为他们给了一口吃的,就真的被骗……”
“都给吃的了,还是骗吗?”蹲着的那人仿佛终于让腹中绝望的饥饿褪去了一些,有了说话的力气。“我答不上来,我就让开。我听他们的。”
男子也终于不吭声了。他说自己回答上来了,其实也是瞎说的,但他见过从野王城里走出来的人,看到他们都比之前壮实,也想来碰个运气,谁知道他们说,城中可以容纳的人口已经“饱”了,若要留在这里,就要答上他们的问题。
答不出来呢,就去另外的地方,但那里不归黑山军名下,只能保证,他们如果肯卖力气干活,一定能让他们吃饱。
他一边嚼着麦饼,一边仍有几分希冀地望着城门口,看到一长串的队伍一个个向前挪动,才只放进去了三两个人,大多数人还是到了他这边,又忽然觉得,自己也没这么可怜了。
他只是没那么幸运而已。
然后,就是荀攸走到了卫兵的面前。
面色蜡黄的青年垂着手,低着脑袋,似有些瑟缩的样子,谁也无法将他和一位名士联系在一起。
当然,他也没想到,这入城加入黑山军的暗号,居然会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还是一个变化之中的问题。
轮到他的时候,正是这样的一句:“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三九是多少?”
荀攸张口即答:“二十七。”
听闻黑山军起源于黄巾,而那黄巾首领张角正是一位精通术算天文的奇人,会将这“九九歌”充当黑山军遴选人手的暗号,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他也旋即听到自己的前方,传来了一个惊喜的声音:“答对了,进去吧。”
荀攸接过了面前之人递来的一袋麦饼,缓缓地走过了眼前的城门,心中已开始思忖,要从何处开始调查起。
可还没等他走出两步,就已被一只手死死地按在了肩头,正是一个人快步从旁横插了过来,将他钳制在了当场。
他猛地一惊,就听那人大笑道:“哈哈,终于又来一个能算数的,不必送去河东盐池做劳工!走!你和我去见司马先生!”
要不是他的脸上涂抹着东西,荀攸几乎要当场变色。
因为当他被带到司马懿司马朗面前的时候,他分明看到,在此地的堂上,赫然不足二十人!
……
而他现在,已没有转身逃跑的机会了。
【作者有话说】
蔡邕:你说你派出去的人,看来木讷,实则藏巧于拙,乃是有大智之人是吧?
荀爽:……不是!他们不按规则玩啊!!!!
第35章·第三十五章\\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