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心跳游戏中扮演NPC

关灯
护眼
第 101 章 三尺雪59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第101章三尺雪59

剑光的清辉,掩去血色,胜过月华。

磅礴的剑气,截断了汹涌的水流,斩断了呼啸的狂风,震断了恶蛟的怒吼。

天地之间,只余这一剑的光芒。

【帝道之剑——赤霄】

【品级:传说】

【注: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六国后,因其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以“皇帝”二字为帝号,自称“始皇帝”,后世继承皇位者以数计,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却有方士徐市奏禀——“东南有天子气”。

此后十年,为绝“天子气”,保大秦江山社稷,始皇五次东巡。

囚长水、断云阳、败谷阳、泄金陵。

然,始皇三十四年,泗水亭长刘季,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上书大篆,铭曰‘赤霄’。

三载过后,荧惑守心,始皇崩。

刘季提三尺剑,斩白蛇,立不世之功,是为汉高祖。】

【特效1:醉斩白蛇——可斩同级别(及以下)王朝气运。】

【注: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注1)

又注:高祖斩蛇,平帝还命。】

接下来的信息全是空白。

参考完美级别的【武侯连弩·仿】,已经有三个特效。

传说级别的【赤霄】,不可能比它少。

理论上来说,【完美】和【传说】之间,应该至少差一到两个等级。

所以,【赤霄】应该有五个以上的特效,甚至更多。

由此可见,这把传说级别的神器,还远远没有解锁。

话又说回来,这就是传说级别道具的牌面嘛?

不光道具本身有注释,甚至每一个特效上都有注释。

而系统的注释,又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

首先,秦朝的级别,和汉朝是一样的。

先前所有的信息量,都让人以为,秦朝确实天命不正,顺序应该是“周-汉”这样过度,忽略秦朝。

就像“西汉-新朝-东汉”之间,新朝从来就不被看重,甚至不被承认一样。

但系统非常明确使用了典故中的“白帝子”和“赤帝子”这个版本,而不是用刘邦自称的“黑帝子”。

证明两朝气运相同。

想来也是。

始皇帝活着的时候,任凭他人再怎么英雄豪杰,也只能屈就做亭长、农夫。

待到始皇帝不在了,这才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其次,就是系统提到的四个地方。

长水。

云阳。

谷阳。

金陵。

晏寻真这一个月将北山宫的藏书看了大半,又翻了不少北魏藏书阁的典籍,对先秦两汉的地名,已经倒背如流。

所以,他很清楚,系统提得这四个地方,究竟对应什么典故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改向北流,强行使之穿过金陵全城,把南京的“王气”冲泄走。

从那之后,“藏龙浦”便改名为“秦淮河”。

改变河水流向后,以泄金陵“王气”后,秦始皇还觉得不够。

因为汇聚秦淮河水的方山,山体呈方形,孤耸绝立,顶平似削,四角方正,宛如一枚天工所作石玺,除了“方山”之外,还有个称呼,名为“天印山”。

“印”在古代又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尤其是涉及到“王气”,实在太容易联想到“印玺”了。

北山宫记载说,秦始皇挥鞭将“方山”抽断。

晏寻真不确定这是古人的夸张手法,还是确有其事。

但“方山”从此在风水学里,未必还能算做“印”,倒是事实。

做完这一切后,秦始皇还是不放心,所以用了第三招——改名。

易名糟蹋、以示侮辱,这也是厌胜的一环。

秦始皇强行将“金陵”改为秣陵,取“厉兵秣马”之意,意思是金陵是他喂马的地方,即——让牲畜来糟蹋南京这块本有天子气的风水宝地。

如此狠绝的招数,胜过对其他三个地方的用心。

秦始皇对金陵的忌惮,可见一斑。

至于原因……

根据北山宫的记载,其他三个地方,并不是徐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徐福,亲口告诉始皇帝的。

而是其他方士和史官望气得到的结果。

唯独金陵,据说是徐福亲自在江边远远看了许久,然后斩钉截铁告诉始皇帝——五百年后,此处将有天子诞生。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诸葛亮忽悠孙权,说“金陵有天子气”,孙权深信不疑,直接迁都,旋即称帝的原因。

也是为什么,季汉覆灭后,刘姓宗室第一时间就是往南方,尤其是金陵跑,最终建立起南朝第一个王朝的原因。

毕竟,四个玄学已经应了三个。

谁都觉得,第四个必定会应。

晏寻真知晓,真实的历史上中,“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这句话,是真的应了的。

应在司马家南迁,建立东晋之事上。

至于为什么【三尺雪】的副本中没应……

先是疑似穿越者改变了历史,又有两百年多前,荧惑守心,天地异变,导致季汉覆灭。

气运出现偏差,也可以理解。

但无论如何,金陵在【三尺雪】中的重要性,极大概率要高过洛阳。

若从这个角度出发,胶东王后裔,想要成为“钥匙”的契机,莫非就是需要长久留在金陵?

晏寻真不得而知。

毕竟,他还没有解锁全部的剧情。

他只是望向黄河。

原本的惊涛骇浪,已经逐渐平息。

残留在水面的波纹,就像南陈国师最后的面容。

其名为“宾”。

是(受邀而来)的客人,也可以是赠送的物品。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陪伴一生的名字,竟是昭示一生命运的谶语。

南陈国师究竟是何时,得知这一切?

知晓自身是胶东王后裔,亦是开启定陵的钥匙和祭品?

若是十六年前方才得知,又是否会觉得先前一甲子的人生,就像一场巨大而荒谬的戏剧?

上天早已写好了剧情。

【天意么?】

【我却不这么认为。】

晏寻真心想。

迄今为止,副本里发生的一切,都与季汉末年,都与汉幽帝脱离不了关系。

主导命运的,究竟是天意,还是人意?

即便是天意,晏寻真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真正的刘氏血脉蝇营狗苟。

要么妄图应“东南有天子气”的传言,国破家亡之后,不思驱除胡虏,反倒第一时间溜去金陵称帝,试图让自身对应上所谓的“天命”。

等到自身被人推翻,他们还厚颜无耻,凭借吞吃百姓带来的财富,摇身一变,继续当南陈的显赫世家。

要么像刘灵助这样,觉得天下就是我们刘家的。

绞尽脑汁钻气运的空子,不惜血祭一个国家,也要成为万世的帝王。

与这样的群魔乱舞相比,非刘氏血脉的文臣武将们,却有许多不忘匡扶汉室,为此抱憾终身。

这些人的存在,岂不正是证明高贵不来源于血脉?

他们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他们输了。

人输了可以再来,人死了精神可以传承下去。

真要万念俱灰,才是什么都没了。

【大泽乡里一声起义,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初君臣更是布衣白丁之身。】

【若再笃信血脉论,岂非越活越回去?】

————————

注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史记·高祖本纪》)

注2: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郡县。三十七年,改谷阳县为丹徒县,今镇江丹徒区。

注3:由拳县,秦时长水县,在今日的浙江嘉兴。秦始皇东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江东有天子气。”始皇至,令囚徒十万人掘污其地,凿审山为硖,北迤六十里,至天星河止。表以恶名,故改之曰由拳县,言囚倦也。

(但这个梗金陵也用了,我怀疑是记混了,根据始皇帝的厌胜程度看,还是金陵更惨一些)

注4: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属会稽郡。不久,因秦史官占东南有“王气”,于是凿云阳北岗,截直道使阿曲,改名曲阿县。

注5:“金陵有天子气”就是历代南朝都要定都此地的重要原因……

******

怎么说呢?越写越觉得,古人信谶确实有原因。

尤其是东汉居然会把谶讳之学弄成官方显学……估计是因为准的事情,有点太多了吧?

第102章三尺雪60\\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