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0章
这个腰撑得有点恐怖。
听闻汉军打的旗号是“解救汉使,迎使团归国”,朝鲜大臣嘴上谴责,心里惧怕万分,难道大王子制造宫变,还把千里迢迢前来做客的汉使伤了吗??
他们拱着丞相往宫苑赶,一路上脚丫子都搓出火了。
千万不要有事,千万不要有事……
终于,他们到了地方。只见面熟的蒯正使与郅副使正襟危坐,除了黑眼圈浓了些,浑身上下皆是完好无损,站在他们身后的青年使臣们,或是冷笑,或是侧目,或是抱臂无视。
长安的二代三代们,已经过了怒火冲天的阶段了。他们当下的追求不是手撕朝鲜君臣,经历了昨晚神奇的一夜,他们的人生目标也升华了。
升华成像吕禄、郅都、蒯通学习!
学习吕禄骚操作的本事,郅都大发神威召唤军队的本事,以及蒯通凭才华轻松矫诏的本事,打个补丁,只有国外才能这么干。
幸而三人不知道他们的脑回路,否则得出大事,别的不说,蒯师傅就得晕一回。
因为不知晓,所以蒯通暂且还是幸福的。
他冷笑着注视着朝鲜前来迎接的队伍,石桌上的木盒放着一卷黄绸。昨夜的惊心动魄,他实在不想多提,只说:“朝鲜国毫无友好之意,我们也不便多留。恰好燕王派兵营救,今日我们就归汉。”
“……”
大汉使团身处偏僻的宫苑却知汉军来临,是再明显不过的震慑,迎接的队伍集体沉默了。
很快,一道道声音响起。就如立志当摄政王的卫将军,之前暗地里支持大王子,武库开门,他也提供了几分便利,没想到鸡飞蛋打,期望付之一炬。卫将军身为宗室,很快换了个摄政王的目标,而今又被吊在半空了,天知道他们连善后都来不及善,就急匆匆地赶来这里。
即便心里再难受,也要挤出笑容,卫将军道:“汉使远道而来却受了惊吓,是我们的罪过。”
“误会,一切都是误会……”丞相再怎么无奈,也要为了国祚着想,他老泪纵横地道,“昨夜卫蒙宫变,举国上下都不知晓,国主惊惧逝世,众王子受伤惨重。我后来才知道卫蒙的人,曾包围汉使居住的地方……”
话里话外都是一个意思,朝鲜国经不起打击了,请汉朝使臣赶快和燕王派来的大军解释,解除这个误会吧!
“?”冒出问号的是蒯通。
“?”郅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吕禄张大嘴巴,等等,朝鲜王死了?
今早天蒙蒙亮,郅都就命手下休息了,该布置的都已经布置,不必再以身犯险,故而他还真不知道寝殿发生的惨剧。
一众青年使臣更是听天书似的,头慢慢往后仰:“……”
朝鲜大臣不知气氛为何如此凝重,他们以为汉使是在为英明一生结果死相凄惨的国主伤怀,毕竟多年以前,他们的国主也是汉人。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反贼斗争死了,结果宫里不发丧,不奏乐。什么下任国主,宗室将军全都拥有丑陋的私心!我宁愿汉天子为我做主,而不是跪拜被大臣拱上去的朝鲜王!”
整个国都陷入哗然,此时此刻正好临近傍晚。
朝鲜扛不住压力,同意了汉军的要求,第三天一早,朝鲜都城迎来连夜赶路的一千燕王军队,他们轻装银甲,虽为步卒,扫来的眼神人人惧怕。
蒯通站在城门处,神色很是奇特,想说什么,最后又沉默了。
朝鲜大臣面色灰败,事已至此,他们的底线是汉军不入王宫,希望他们接到人就走。燕王刘建派来的会泅水的急行军,也没有进王宫的意思,他们确认了使团无恙,便走到郅都身边,等待他的下一步指示。
郅都手中的令牌,是燕王给予的调兵令,之所以能用,都赖陛下给予的便宜行事之权。
只见郅副使没有说话,反而看向沉默了两天的蒯正使。
……
蒯通给自己做了几天的心理建设,如今也泰然自若了。
不期然地想起昨日他与郅都的对话,他问郅都:“回朝后,你不怕被议罪吗?”
蒯通指的是矫诏、调兵等一系列出格的举动,郅都对此心知肚明。
郅都眼睛眨都不眨:“长安重臣、勋贵子弟,大多都在出使的行列里,朝堂诸公绝不会押我议罪,还会在陛下面前,给予使团强烈的支持。否则他们的子孙同样逃不过牵连,有何可怕?”
蒯通:“…………”
他娘的一山还有一山高,他服了。
他这几天已经透支了一辈子的沉默,蒯通骂骂咧咧,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再吓得了他了。
回过神,蒯通背靠人高马大的汉军,一步步走到了鹌鹑似的朝鲜大臣面前,站定下来,目光凛冽。
那是一种看垃圾的眼神,而今朝鲜国的臣子在他眼里,什么都不是。
蒯通高声道:“国主卧榻之时,秘密遣人递给我了一方木匣,还说‘他想念燕代的故乡了,汉人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迎着众人不解,震惊,惶惑的目光,蒯通唰地掏出传位诏书,上面端端正正盖着朝鲜国的国玺,质量保真,童叟无欺。
他环视四方:“国主有旨。”
“——我死之后,新任国主由汉天子册封。朝鲜不断朝贡,永世为大汉藩,望诸位臣子尽心辅佐,共襄盛国!”
一晃又是半月,碍于长安与朝鲜国遥远的距离,这场惊变后知后觉地发酵,长达几千字的奏疏终于伴随着快马,递到了汉天子的案头。
这还是蒯通精简过后的叙述,他担心陛下看得眼睛都花了,还特意分门别类,把事件的开端,经过,结果,清晰地写了下来,时不时穿插诚恳的认罪,他身为正使,的确要为此番出行担责。
花了半个时辰,终于捋完的刘越:“……”
末尾,蒯通还小心地提建议,说朝鲜六王子今年三岁,十分适合当朝鲜的新王,这是他的建议,还望陛下采纳。
刘越觉得事情大了,皇帝陛下倒吸一口凉气,紧急召集重臣入宫。
天色已晚,丞相府,太尉府……收到召令的重臣来不及打听,一个个收拾动身,很快,他们见到了身穿素色软袍,显然刚准备入睡的陛下,神色当即凝重起来。
有大事发生了。
“诸公看一看这份奏疏。”刘越用笔写下概述,亲自递给了曹丞相。
一个个轮过去后,沉默是今晚的未央宫。
半晌,陈平自言自语:“卫满年过花甲,幼子刚满三岁……嗯,不错。”
樊哙坐在他身旁:“俺也觉得。”
曹参:“…………”
曹参重重咳了一声:“陛下跟前,不得放肆。回神!”
第201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