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成吕雉心尖崽

关灯
护眼
第 201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第201章

众臣如梦初醒。

迎着周昌投来的死亡射线,陈平心里暗骂樊哙那个学人精()•(),连忙起身请罪:“丞相点醒的是。臣因太过惊诧⒕[(.)]⒕()•(o),以致失了涵养,还望陛下恕罪。”

刘越没有怪罪的意思,他很能理解……嗯,的确老当益壮,可惜落到奏折中的下场。

内室又是一阵沉默,刘越道:“诸公口干了吧?先润润嗓子,我们继续商讨。”

还是陛下体贴,陈平感动地想。如此大事,怕是要议论到半夜,通宵都有可能,来杯甘甜的蜜水或者提神的清茶,就很有必要了。

宫人陆陆续续地端上水碗,重臣们一边润喉,一边头脑风暴,他们需要点儿思考的时间。

也不怪陈平关注点歪了,事实上,如果不是以蒯通的名声担保,全体重臣都会以为这是假消息。

这才多久?

使团不过去了趟朝鲜,就遇上阴谋与血肉齐飞的宫变——国主死了,最有竞争力的几个王子不死也残——话剧都不敢编得这么夸张!

一朝天翻地覆,大汉成了获益最高的存在,只要牢牢把新王攥在手里,说得直白点儿,朝鲜怕是连藩属都称不上了,而是他们天子予取予求的后花园。

想到这儿,将军们的呼吸都兴奋了,“蒯通”这个名字,仿佛都镀上了一层金光。

他娘的,牛上天了。

还有重臣想起了自家儿孙,若是真的,简直立下了稀世罕有的大功!虽说功劳大部分都是蒯正使的,但人家吃肉,儿孙也能跟着喝汤不是?

震惊归震惊,激动归激动,还是要走正常的议事流程。

由曹参带头,将蒯通的长篇奏疏缓缓读了一遍,发现蒯通的许多落笔,都没有详写细节。

譬如几个王子为什么会自相残杀,上百人的使团,怎么在宫变中活下来的?又譬如燕国军队为什么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朝鲜,燕王请示长安了吗??

还有那封传位诏书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人质疑真假?卫满难不成是病糊涂了?

百姓也许不知道,他们心知肚明,朝鲜早就不复从前恭敬了,绝无可能甘心当傀儡。他们虽把大汉称作宗主国,疯了才会将新王的人选,交由汉天子册封!

蒯通模模糊糊的春秋笔法,让许多大臣脑瓜子充满疑惑,实在是疑点太多,拼逻辑拼不过。

但诡异的现象发生了,在场重臣,有志一同地绕过了对蒯通的质疑。有将军率先道:“燕王为保使臣安危,派一千兵卒连夜渡江,可有上报?”

不怪他拿这个问题入手,诸侯王没有征得中央同意而对藩属出兵,是绝对的大忌。尽管结果是好的——换句话说,只要军队晚到一天,都不会有这么好的威慑效果,但律法如此,若是诸侯王果真触犯,那大汉就乱了。

众人对视一眼,这些时日他们忙着货币改革,哪有听到燕国的上报?

丞相摇了摇头,就在这时,

()•()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同奉常的高瞻远瞩,再看叔孙通的神色,怕是连人家学什么都想好了。

不错,叔孙通想,朝鲜就是太没有礼义廉耻了些,对儒学还不够精通,故而造成子弑父,子杀子,简直骇人听闻!

若是来长安学个十年八年,他保证,能为陛下教出一个听话的朝鲜王,要知道,儒家也是有自己的特殊手段的。

不过这个野望还远得很。只见陛下朝他微微颔首,叔孙通一下就满足了,继而道:“臣也赞同襄侯……”

最后统计出来,六王子的票数一骑绝尘。

若不是六王子年纪小,也不会夺得如此高的支持率,曹丞相见大势已定,笑道:“教授朝鲜六王子……不对,是朝鲜王的人选,一定要慎重。”

老师如师如父,足够造成终身的影响,大臣们欣然应是,准备回头就把名单提交给陛下。

深夜会议开到这里,也就告一段落。刘越将迎接蒯通等人的重担交给典客衙署,此番出行,大汉使团不声不响便干了大事,必须好好褒扬。

至于褒扬的理由,当然不是什么矫诏,而是阻止朝鲜陷入更深的内乱,促使汉与朝鲜的友谊更进一步。

皇帝陛下满意地点点头,方才无人戳破蒯师傅的所作所为,让他不用费尽心思地打圆场,很好。

蒯通,不愧为和平大使!

……

全然不知天子心理活动的众臣,陆陆续续地出宫回府。

万籁俱寂,长安城陷入了安眠,舞阳侯樊哙快步坐进马车,用鼻子喷出一口气:“呼——”

在陛下跟前憋着太难了,为了不让同僚觉得他大惊小怪,他已经尽力调整了自己的坐姿,以图不要太出格,现在好了,终于可以放松了。

他娘的,蒯通那小子的心居然能黑到这个地步!

矫诏借兵,恐怖如斯,恐怖如斯啊,樊哙越脑补越是悚然,这到底是啥境界,出使一趟,朝鲜王室差点死干净了。

夸归夸,却不能忽视人家的可怕。他打了个哆嗦,决定把蒯通列为“日后不能得罪”的前三名,嘴毒的人心也毒,等回府了,他也要好好同妻儿说道说道……

相比樊哙,陈平就有文化多了。

曲逆侯在车里感叹:“简直是一人篡一国,朝鲜还要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吞。”

难怪他同僚的子侄们,削尖了脑袋要当使臣,但凡学到蒯通的三分本事,过个十年二十年,不说名垂青史,四方之境也是任由徜徉!

很快,陈平反省了自己。

这样说不太好,万一别国的王室也死了个干净,对于典客衙署的风评而言,还是有些不妙的,外交事业也不容易发展。

蒯通,出一个就够了。

吕释之很是凝重,他想起太史令的占卜,深深吸了一口气。

紧接着抑制住喜色,就算蒯通再凶残,也对他的儿子有恩,这个恩德,他记住了。

最最难以平静的是韩信,早在宣室殿的时候,他就捏了自己很多把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不怪他,实在是蒯兄太过惊爆眼球。

回忆彭越惊呆的模样,他喃喃:“难道真的是人不能貌相?”

远在朝鲜的蒯通重重地打了个喷嚏。

第二天一早,他又连续打了两个,引得使团众人担心起来:“蒯正使莫不是着凉了?医者,医者快来给正使瞧瞧!”

“我无事。”蒯通忙说,“行囊收拾得怎么样了?”

“都好了。”

“正使放心,我们又检查了一遍,没有遗漏的东西。”

蒯通颔首,那就好。

扭头望向郅都,心下再一次骂骂咧咧,这人又开始躲懒,传位诏书要他写,给陛下的奏疏还是他写。

他实在忍不住去问,郅都便郑重其事地回答:“我不过一介副使,作为辅佐正使而存在,若是越俎代庖,陛下将会对我不喜,满朝上下也会不服。”

说的有道理,蒯通沉默一会儿,被说服了。

有些东西,也只有他能写,譬如吕禄朝鲜宫变中的作用必须隐瞒过去,他的功劳再大,终究不能拿到台面上说。只能找个时间单独觐见陛下,换一个理由给予吕禄奖赏。

而今使团整理完毕,是时候归国了,他只觉浑身上下前所未有地轻松,站在汉军的最前方,难得面带笑意与朝鲜众臣告别。

年仅三岁的六王子窝在奶娘怀中,啜吸着手指什么也不知道。

他不知道丞相为了比对传位诏书上国玺的真假,还专门调出了历年的记档,发现真得不能再真;不知道因为国主和大王子的手下都被杀死,存放国玺的密室从此再无人知晓,朝鲜国玺至今下落不明;更不知道面对汉军的虎视眈眈,丞相就算再不情愿,只能率领百官妥协。

朝鲜国丞相还私底下找上蒯通,请求汉天子册封新王的时候,能够雕刻一方新的玉玺,当做给新王的礼物,否则树立不了权威,内乱怕是一直不能停歇。

蒯通当时心里怎么想的,谁都不知道,他只是忍住看向吕禄的目光,冷淡地点了点头。

送别宾客的礼乐声响起,蒯通高傲地转身。

他娘的,终于回去了,朝鲜这刺激过头的地方,他是一刻也不想待了!!

……

大汉使团归国那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的欢迎。

虽还达不到天子亲自出城迎接的地步,但三公九卿级别的重臣出现了大半,曹丞相更是从百忙的事务中抽身,以表达满朝上下对使团的重视。

蒯通高兴感慨的同时,又觉得哪里有些怪。

好像朝堂诸公,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蒯通十分确定那不是欣赏。

终于他受不了了,趁陛下亲临的接风宴开始前,拉了韩信到一旁:“……难不成汉境发生了什么大事?”

韩信人高马大地被他拉着,目光难得复杂。

蒯通当即道:“君侯切莫瞒我,不然……”

事实上他就是嘴硬,除去挚友的身份,他哪有什么能威胁到将军天花板襄侯?

韩信偏偏吃了他这一套,蒯通自己都没有料到。

半晌,蒯通得知他已有“心狠手辣”“一人篡一国”“声音能止小儿夜啼”的凶名在执掌重兵的将军间流传,神色渐渐呆滞,最后化作一片空白。

这辈子没背过的黑锅,全都在今天体验了一遍。

蒯通:“…………”

哈哈,韩信坑我!!

第202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