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0章()•()
郅都新交的友人可以称得上年少得志,不到三十便进入御史台中枢,当然和他还是没法比。
➷本作者沉坞提醒您最全的《穿成吕雉心尖崽》尽在[五六二],域名[(.)]➷()•()
吴杨的家境不上不下,称不上寒门,也和勋贵毫无关系,或许是天生的、那份嫉恶如仇的责任感,他厌恶一切破坏秩序的行为,尤其是仗着身份在长安耍横的彻侯后代。也因为这点,他毫不掩饰自己对郅都的欣赏,认为梅花司司长,是和他站在统一战线的、志同道合的存在。
这份欣赏,在郅都进入御史台后,逐渐转化为吹捧与追逐。眼看着因为没有后台,他怕是难以在朝中混出头了,何不另辟蹊径,跟着这个前途远大的年轻人混?
郅都有多受天子看重,是个人都知道!他也不怕对方的酷吏作风,于是一来二去,吴杨成了第一个能够进入郅都宅邸,并与他有所往来的同僚。
这对郅都来说也是新奇的体验。他是凶名远扬,却不是六亲不认,何况陛下也曾同他玩笑,觉得他家中太过孤单——种种因素使然,他难得与吴杨成了朋友。
如今这对新的好友,因为吕禄产生了分歧。
听闻吴杨犀利的点评,郅都道:“他天生有不一样的本事,与出身无关。”
天生的本事?
这让吴杨有些不悦,更是吃惊极了,向来不惧勋贵威风的郅都,居然为吕禄说了好话??
从小到大,吕禄哪一次不是躺赢,连出使朝鲜,不也是蹭了蒯通的功劳。他朝郅都看了又看,一句“你是不是被建成侯收买了”憋在嗓子里,最终没问出来,因为这是无稽之谈。
他不愿和新抱的大腿争执,但到底有些失望,觉得郅都为吕氏外戚折腰了。失望的情绪被他很好地藏住,吴杨轻咳一声,转移了话题:“大汉去往南越的使团明日出发,贤弟会去送行么?”
郅都点点头,因为他身兼双职,排查宫门外可能会产生的危险是必要的。
吴杨就有些羡慕的模样,这种场合,太后或许碍于手伤不会出席,但陛下一定会到场。
天子近臣的殊荣,他什么时候也能享受一回?
使团出行的前一晚,刘越召陆贾入宫,君臣二人秉烛夜谈。
翌日一早,陆典客卿与天子一道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叔孙通竟是从他身上,见到了违背年龄规律的意气风发,叔孙通看了又看,不禁露出了笑容。
当年他孤身一人劝赵佗称臣的时候,是否有这样的底气,又是否有这样的期盼呢?
自己与陆贾的豪赌,即将开始。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但只要踏出这一步,儒家的未来,就不是他们能预料的了。
八百儒生已经列队完毕,乌泱泱地聚集在宫门处,站在最前的是叔孙通的大弟子易山、申培公的小弟子王臧,还有张苍的关门弟子贾谊。
他们作为最有名的“门面”,也是此次的带队人,由易山负责一切事宜,王臧和贾谊打下手。
值得一提的是,王臧的老师申培公因与楚王刘交同出一门,连带着任职楚国的中大夫;因为儒家掀起的“教化南越”活动,申培公在其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楚王为此颇感兴趣,还向长安上书,推荐次子刘郢客也随队前往——
收到四叔的推荐信,刘越第一时间递给了母后。
事实证明皇帝陛下的举动十分明智,刘郢客是谁?楚王长子年纪轻轻就没了,刘郢客实则是下一任楚王,哪有推荐继承人去南越的道理?
吕雉毫不客气地斥了楚王几句,问他是不是脑子进了水,他如果不会教,不如把侄儿送进长安,由她亲自教导。
收到信的楚王:“……”
嫂嫂还是那么霸气,楚王叹息地同儿子道:“若要精进儒学,南越是去不成了,我会另想办法。”
刘郢客松了口气的同时,十分感激太后和天子,对父王的话充耳不闻。
实则他是鄙视的,您怎么不亲自去呢??
失望归失望,楚王还是提供了物质上的赞助,以表达一颗红心向儒家,这回吕雉没有拦他,直接答应了下来。虽然有南越王孙这个冤大头,但未雨绸缪是硬道理,譬如有些无法言说的携带物,指南针,黑家伙,还有防身的武器……
刘越可重视他的韭菜了,成功归来的儒生自然越多越好,何不两手都抓,既要和平,又要核平?
为此,他还建议叔孙通,提溜八百儒生到军营培训了几天。这回诸子百家难得没有说酸话,他们虽然很多时候斗得厉害,但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汉人。
出了汉境,他们就是一体,这份归属感,才是根植于心中的东西。
……
儒生去培训,医者也没有逃过,淳于岫担心她弟弟的小身板折在南越,特意请求天子把淳于意也扔去军营。
赵安传达了这话,刘越琢磨两秒,很有道理。
于是淳于意和他的医疗团队遭了殃,与儒生们大眼瞪小眼,一边遭受训练折磨,一边抵抗儒学攻击。
淳于意愤懑无比,他十几岁游学的时候,什么苦没吃过?
便是没见过的药草,他也敢上手尝一尝,渐渐闯荡出的神医之名,和他的头铁分不开关系。除去头铁,他本人也是极为健壮结实,若是病歪歪,还能东窜西跑游历各郡吗?
只不过天子下令,他不敢不从……
再说了,陛下也是为了他好嘛,淳于意很快扭正了态度,变得积极向上。
不仅如此,他还训斥他的弟子:“都跑起来。”
“你们是三天没吃饭吗?”
“这般有气无力,如何医治他人!给我跑!”
真正在一旁监督的军营司马:“……”
声名远扬的淳于先生,好像和他想象的有不小差别。
鸡飞狗跳的训练过去,效果如何尚且未知,反正叔孙通与淳于意本人十分满意。
在他们看来“脱胎换骨”的儒生和医者,如今站在未央宫的宫门处,眺望前方旌旗之下,为他们送行的天子与文武百官。
这回带路的向导,比上回只多不少,即便陆贾对南越非常熟悉,但此次出行足足有千人。不拖后腿的后勤才是好后勤,因着天子重视,各大衙署都是尽力而为,分外配合典客衙署的差事,并没有官吏敢拖后腿。
又到了君臣分别的季节,宫门口,刘越特意叮嘱陆贾:“有谁爱迷路,就多配几个向导,爱卿千万不要吝啬。”
赵离一脸迷茫,汉臣们条件反射望了蒯通一眼,随即暗笑。
蒯通:“……”
他是一辈子逃离不了路痴称号了!
陆贾也笑,随即深深地作揖:“陛下嘱咐,臣牢记于心。”
刘越紧接着看向他的神医团队,由淳于意领头,约莫五六十人。不必他开口,淳于意一张娃娃脸满是坚定的决心,他说:“陛下放心,臣定会尽力医治南越王!”
点了点头,刘越又看向他们身后的儒生。
“朕盼你们顺利归来,到时举办盛大的接风宴,让万千臣民感受朕的喜悦。”刘越严肃的时候,流露出真正帝王的威严,会让人忽视他还是一位少年。
陆贾尚能克制,难得见天子一面的八百儒生,多数激动不能自已。
他们身穿统一的青色儒衫,郑重地俯身下拜,那气势,让赵离感到一阵战栗,随即便是对汉天子的敬畏,与深埋心底的赞叹。
他想,他有足够的见闻要与祖父讲了……大汉皇帝明明还年少,就已经是这般受人爱戴的帝王,与大力扶持教化分不开关系!
这也让他坚定了向大汉偷师的决心,他们可以没有太学,但一定要有一座座学府,想到这里,南越王孙看向儒家师兄弟们的眼神更炙热了。
历经一个月,大汉使团成功到达了南越国的都城,番禺。
一路上,他们也深刻体会到,有神医团队兜底是多么幸福。
尽管淳于意的弟子医术不如老师,但他们都有真本事在,擅长的方向也各不相同。每天清晨起来,喝一碗抵抗高热、降温解暑的凉茶,身上涂满防蚊虫的膏药,就能为他们驱散百分之七十的外力攻击。
儒生们感动极了,赵离亦然。
他越发觉得祖父会高兴得说不上话,会当着臣民的面大力夸奖他,就当赵离陷入美妙的想象,南越王赵佗终于收到了大汉使团即将到达的消息。
他的次孙,成功为他带来了神医!
还是此次使团的副使淳于先生,汉天子着实慷慨。
南越王高兴地笑了,可下一秒,笑容固定在了嘴边,他怀疑自己听错了。
“王孙殿下请求汉天子许久,终于带来了八百儒生,加上正使副使,足足有一千人。”
赵佗:“???”
赵佗缓缓开口:“你说多少?”
“回国主的话,一……一千人。”
第211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