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1章
眼看着南越王陷入长久的沉默,前来报信的宦奴惴惴不安。
他头低着,半晌才听到苍老的声音响起:“到底怎么回事,你细细说来。()•(o)”
“是……♦()()•()”宦奴连忙把对接官员告知他的话重复了一遍。
和朝鲜国迎接大汉使团一样,南越国早早派出了接待的官吏,成功与王孙赵离,还有大汉典客卿陆贾碰面,不日进入都城番禺。这样以来,儒生入境的事就再也瞒不住了——南越官员被迫听了一耳朵王孙的“壮举”,头一个反应便是惊恐。
王孙先斩后奏,国主发怒了怎么办?
谁知王孙殿下矜持微笑,指着庞大的神医团队,与乌压压望不到尽头的读书人,十分有自信地对他说:“祖父不仅不会生气,还会大力夸赞于我。”
官员:“……”
赵离向他描述了一副人人知礼,世界大同的蓝图,听着听着,官员陷入深思,最后深吸一口气,观念开始动摇。
陆贾在一旁微笑地看着他们,可以说,南越朝堂有超过半数的臣子,对汉朝的儒家十分向往,这与南越王推行的政策分不开关系。自从上了年纪,他在臣子心中并不是嗜杀的形象,御下也多是和蔼可亲,陆贾不负责任地猜测,赵佗历经了秦帝国的分崩离析,也许对法家有了心理阴影,至此摒弃严刑峻法,反而玩起了礼仪孝道。
他大力推广汉字,宣扬道德教化,这一切的一切,是因为尊崇儒家吗?不见得。
赵佗顶多把它当治国的工具,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如今南越国对知识渊博的学者的尊重,何尝不是受了国主的影响,就连赵离这个王孙,潜意识里觉得学礼能讨祖父喜欢,所以才热衷于此。
故而官员被洗脑,咳,说服成功的概率实在不浅,陆贾站在一旁,继续微笑。
果不其然,前来迎接的官员真正理解了王孙的不易,再也没有暗搓搓的泼冷水。
前来传道的汉人儒生,不论是举止还是口才,都不是半吊子可以相比的,不出两天,南越官员就被折服,他们从表面恭敬,化为了打心眼的尊敬。又有王孙在旁敲边鼓,南越官员心想,要在国主面前说几句好话才是。
王孙殿下,才是真正高瞻远瞩之人啊。
于是上报给王宫的时候,他们斟酌来斟酌去,加了好些主观的话,都是些期待与夸奖,期待儒生可以带领他们建立更多的学堂!
赵佗:“……”
宦奴很仔细地叙述完,赵佗快要脑溢血了。
他只觉脑袋突突突地疼,像有一根铁杵在太阳穴钻啊钻,钻得他呼吸急促。如果赵离站在他的跟前,他定然一扫慈和的祖父姿态,转为冷厉的面孔,将次孙骂得狗血淋头,并关上半年的禁闭来惩罚!
这和引狼入室有什么区别?
赔了他的黄金,还傻傻跳进坑里!
尽管来的不是军队,可赵佗不会放松对汉人的警
()•(o)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非属他不可。而今有许多南越本土人士,对汉人的成见很深,赵离出门一趟带来了八百儒生的事,若没有他在朝堂敲边鼓,消弭的也不会那么迅速。
赵离的兄长赵胡站在一旁,稳重的面庞也充斥着高兴,很快,他的目光落在了大汉使团内部,像是评估着什么,最后,化为了一抹凝重与惊叹。
那典雅的青色衣袍,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他们千里迢迢地赶路,疲惫都快遮掩不住了,此时站在典客卿陆贾的身后,并不东张西望,眼里却闪烁着灼灼的光芒。
这样的服从性,这样的活力与生机,是他不曾从南越的读书人的身上看见过的,正在此时,他听见二弟对祖父道:“我此去大汉,拜了典客卿陆公为师……”
话音落下,赵离高兴地转身,替陆贾引荐:“老师,请。”
赵佗:“…………”
虽然早就得知他的次孙,拜了陆贾为师,但耳朵听到和亲眼所见,到底是不同的。
赵佗缓了缓,还是没能缓住愈演愈烈的头痛,他忍耐下来,笑着对陆贾道:“陆老弟,别来无恙啊!”
“一别多年,国主雄姿一如往昔。”陆贾弯腰,以南越的礼仪表达敬意,随即对南越王夸起了赵离,“王孙殿下悟性极高,天资分外出众,再过些年,陆某怕是教无可教了!”
赵离嘴角忍不住地往上扬,见祖父、父亲和兄长一起望来,他连忙摇头,以示谦虚。
“老师谬赞……”
赵佗忍了又忍,终于忍不下去了,他的身躯微微一摇,头疼得踉跄了一下。
太子赵仲始大惊失色:“父王?”
赵离也慌了,与兄长赵胡一左一右搀扶着赵佗,继而高声问:“淳于神医——淳于神医何在?”
淳于意津津有味地旁观半天,见自己终于派上了用场,忙从队伍角落窜了出来。
“在,在,”淳于意积极道,“让我来给国主瞧瞧!”
第212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