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这一行怀抱怨恨逃窜的匈奴青壮并不曾想,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场噩梦,不过才刚刚开始。
↓想看放鸽子写的《混在三国当武将》第 17 章吗请记住的域名[(.)]↓()•()
胡骑素以“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而威名赫赫。而远在百年前,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同汉人错居之匈奴落渐渐出现胜兵制度,五人中仅取一人为骑兵。
即便如此,常年以游牧为生的他们仍称得上是人便弓马,驱策如电,来去如风。
多年来,便是凭此肆无忌惮地入关钞略,张雄跋扈,鲜有对手。
寻常百姓家徒四壁,连匹马都不曾有,根本奈何不得他们,只得任由他们欺凌劫掠;而州兵中有能者早被抽调一空,驱至官渡前线,留于军中防卫者多是庸碌无能之辈,加上所驭不过劣马,完全追不上他们;豪强富户早已坚垒自守,决计不会无端招惹棘手的胡骑;袁绍军则因官渡战事之旷日持久而焦头烂额,拉拢安抚他们作为助力尚且来不及,哪里会在意一些普通郡民那微不足道的损失?
可偏偏就是这趟一如往常的钞暴,途中杀死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枯瘦老汉,叫他们沾上这附骨之疽。
无论他们朝西逃出多远,沿途投靠了多少匈奴属村落寻求庇护,只要下了马,因疲惫而闭上眼,随时就会有如影随形的利箭追来。
神出鬼没的那人始终不急不慢地缀在他们身后,每日通常只发一箭,回回箭无虚发——雪光但凡出现,必有一骑毙命。
只要新的一天到来,他们就会发现被留下守夜的同伴已被那神行电迈的惊天一箭贯入额心,连示警的声音都未能发出,便当场毙命。
起初他们还感到愤怒、屈辱、惊疑……
现在却只余无穷无尽的恐惧,和不知何时才能摆脱那索命恶鬼的绝望。
现身的从来只有看似平平无奇的箭矢,他们始终不知他本人究竟藏身何处,而且对方的耐心强大得叫他们寒毛直竖:如为捕食猎物的猛兽可于林中伏卧日余而不动,那神箭手也始终只在暗中观察他们,以惊怖为凶器,肆意地耍弄着他们。
好像在尽情享受着他们在惶恐不安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丑态,再在侵晨到来前无动于衷地弯弓放箭,夺走他们中一人的性命。
家是绝对不敢回了,想藏在沿途经过的村落也是无用——他们亲眼看着做出这一决定的那几人,连带其庇护者,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毙命藏身之所的。
他们表情或于睡梦中安详,或因洞察危机而在恐惧中已丧命:无不是铁簇贯头,或穿额心,或穿两边侧穴,一箭毙命。
偶有在夜里一道遭殃的人家,可包括亡者在内,部落中人竟始终对灾祸一无所察。
这叫常人难以理解的诡谲一幕,很快叫沿途之民所察觉,皆感震怖。
无论是荒漠或是草原,都不可能完全掩盖马粪的气味或是马蹄的痕迹,尤其对常年驰骋于这片土地之上已久的他们而言,要通过蛛丝马迹来捉到追踪者的痕迹,理应是易如反掌的。
可他们无论派出去多少人,在附
()•(o)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随时能猎取到食物……对极限状态下三天才需进食一次的他而言,要追踪这群每隔大半天就要扎帐休息、行迹无比明显的人,可谓毫不费力。()•()
路上所经过的那些部落,他闲得无事,也都四下巡视过:凡是见在户门处悬挂着汉人头颅做战利品,又或是院落里捆有奄奄一息的汉人奴隶的,便顺道一并解决了。
◶放鸽子的作品《混在三国当武将》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
在他用箭矢的粗暴催促下,这行匈奴骑显然不算配合。
虞临也有办法。
每见他们想赖着不走了,或是有人想脱离队伍独自逃跑,他便直接射死那人作为提醒,好督促余下的人继续向前。
孤身狩猎丧尸多年的他,在藏匿身形、长途追踪和驱赶猎物相关的经验堪称无比丰富。
虞临认为,只要他们一天不能摆脱危险,就只能被迫往心中认定最安全的地方逃。
如猫逐鼠,只要耐心足够,总能找到对方的巢穴。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这一队匈奴骑带着他一路辗转,最终来到了王庭所在的平阳城。
在最后一人毙命于箭簇之下后,那股不断催促他前进、驱使他到此的陌生情绪,也终于淡化了。
日曜绚烂,让乌黑的瞳仁染上了一缕仿佛带着温暖的浅褐。
像巡视自己的领地一般,虞临光明正大地在附近逛了一周,最后视线锁定了城头伫立的那三面大纛。
他从未有过凭自己一人抵挡千军万马的狂妄,追出这么远的主要目的,要确定这些胡人的根源。
所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毕竟冀州毗邻并、幽二州,又紧临北漠,作乱者有日渐势衰的南部匈奴,还有新兴起的鲜卑乌桓等族裔……哪怕书上有大致写过,但在现实里要真正分辨没有文字、血统混杂、长相具是深目高鼻的胡人的具体族类,还是比较困难的。
现在他知道了,是南匈奴。
城头卫兵似乎通过日常眺望中察觉到了他那突兀的存在,陷入小型的骚乱中。
对此视若无睹,虞临只漫不经心地重新举弓,箭尖准确地对上了正中间的那面大纛。
——临走之前,就先做个标记吧。
一箭。
两箭。
三箭。
第三箭既出,柔韧的弓身终于不堪重负,随着凄厉的“啪”一声,倏然爆裂开来。
然锐锋已如时龙驭风,凤旌荡尘而去。
指顾倏忽间,电鹜扬光。
在耀武扬威的剧势下,三面大纛堪称不堪一击,颓然倒塌。
始终只能看到遥远的一个黑点、根本分不清来人相貌的匈奴兵,上一刻还商量着要不要派人下去查看,下一刻就听到箭矢破空的恐怖锐响。
不等他们做出任何反应,一切就已经天翻地覆。
那哪是人力能射出的箭矢,分明是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摇震的三下霹雳!
比壮汉胳膊还粗的杆身叫刚猛无极的箭矢彻底击倒,原本威风凛凛的三面大纛如被抽
()•(o)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次的则大为不同:这头兽非但背肌宽阔厚实,还能站立着行走。
只是长相可能比较丑陋,让赵云的同伴们都无法接受。
那头巨罴得到释放,也只是温驯地低头趴着,并没有挪动的意思。
直到虞临用自认为很轻的力度推了它一把——只是从结果上来看,那样的力道就跟稚童不知轻重地摆弄玩具一样、轻易将那庞大身躯推出了足足一丈多后——它才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变化。
于是迈着游魂般的脚步,全程无视冷汗直流的众人,自顾自地蹒跚远去。
“呼。”
不知是谁先吐了口气,血色慢慢地回到了自认劫后余生的他们脸上。
那覆面上的眉目仍然光丽平和,他们却心有余悸,胸撞疾如擂鼓。
既不敢直视虞临,也不敢大声说话。
他们满心敬畏,只小声对赵云发表感慨:“子龙,你可不曾提过要来寻的,是这么一位神人!”
哪里像是需要他们帮助的架势!
赵云亦有些哭笑不得。
那日见虞临径直离去,他惊愕之余,以为对方年轻气盛,听闻匈奴骑猖獗后难免做出激怒之举,也不假思索地跟了上去。
——却哪里料到同是步行,不过片刻功夫,他就被行如霹雳的虞临给远远甩开了。
等追到城门,更是从陷入震惊的其他人口中得知了对方捷然翻出城去寻人的奇举。
瞠目结舌之余,赵云别无他法,只得回头取马,再设法召集邺城中数位擅弓马的常定乡人,陪自己前去救人。
万幸赵氏于冀州还算有些薄望,他昔日又为常山州郡所举,颇识得些人,匆忙下也能召集来到几位来。
但这一来一去,已经折腾了大半日,在不知虞临具体去向的情况下寻人,无疑如大海捞针。
若不是沿途有一行匈奴骑遭“汉诅”的传闻,他已完全不抱希望,眼下也快准备领同伴回程了。
谁曾想就在折返点,会迎面遇上孤身无马行于荒原中,神态往常如旧的虞临。
他果真只身孤胆,西去数百里至胡居腹地了——再次出现时,还从容淡定地骑坐在一头于当地凶名赫赫的巨大熊罴上。
赵云定定的眼里倒映这个不知该说胆气纵横、或是莽撞草率的身影,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
若说虞临此时形容狼狈,风尘仆仆也就罢了。
偏他乱跑一通,现在看着竟一如常日光丽,于凶险万分的胡地亦如闲庭漫步,从容闲雅……不对,观其骑熊的惊世之举,足以看出对方恐怕才是最为凶险的存在。
意识到这点后,赵云连胸口那股气都发不出来了。
虞临显然未能体会到他的复杂心境,也未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多惊世骇俗。
但他认为,赵云明明只是初相认,却愿意兴师动众,犯险西向、只为寻他,心意着实值得感谢。
既然这样,那就先护送子龙他们回邺城,再去许都吧。
打定主意后,虞临便学着陈登等人的模样,风度翩翩先拱手一礼,再温声问候道:“多日未见,子龙可还安好?”
赵云:“……”
他如何能安好?
他终归生性谨慎又厚道,经这漫长的虚惊后,还是对年纪轻轻的对方说不出什么重话。
又清楚这里过于靠近敌营,并不是适合长谈的地方。
于是在这声叹息后,便木着眼,将表情坦然无辜,又淡定得可恶的这人拽上了自己的马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