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5章
予S溪S笃S伽S
待哺食过后,属吏们心下唉声叹气,却又不得不回到二堂。
当清晰望见位于上座、容仪闲雅的虞长官时,他们心下微沉——若知如此,当更早些回来的。
连这心思深不可测的上峰都到了,下官们须得更加勤勉,又岂有偷懒多歇的道理?
也有胆大些的多抬了几下眼,试图仔细打量虞廷君的神色。
咦。
便有的敏锐地感觉出,令他们各自回房时、心情明显不豫的虞廷君,此时……好似尚可?
他们只以为虞临也好生歇息了阵,方有如此转变。
殊不知这位精力充沛绝伦的长官,一转身就检查了他们留在二堂里的公文进度。
在做出“只有毌丘兴的还能过眼”的结论后,虞临心情郁郁地出了城,将周边所有麦田清理工序的进展亲自过目一遍。
最迟明日,现有耕地就能清理出来了。
虞临思索着。
其实,在如果不考虑大量开垦新土地的情况下,秋夏耕作所需的劳力已不算匮乏。
那就不必让老弱妇孺继续长时间地从事田活:这样既影响身体恢复,效率也太过低下。
在虞临的新计划中,等忙完最初这一阵后,县民已被预定了各种各样的活计做。
从豪族处没收来的罚金,肯定是越用越少的。
虞临从未想过节省初期的必要投资,但也清楚开源的重要性。
因此,他需要在钱粮耗尽前,为闻喜县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来源——当看到那些废弃在田地里的秸秆,以及附近的竹林时,他便想到了造纸和印刷。
体力较弱的,既可以辅助集体发展养殖业,也可以临时进行培训,成为造纸厂和印刷工坊的小工。
现公文仍是纸张与竹简混用,既沉重,又繁琐,检索起来很是不便。
最重要的是,纸张的用途广泛,绝不仅限于书写……只需要有个稳定的材料来源和技术支持,闻喜县便可以成为新的造纸基地。
正巧,他都可以提供。
怀着这样的想法,在登卫固、范先之庄园仔细观察过后,虞临便一眼就相中了那一道道内墙。
他摸了摸,又轻轻地敲了敲,很快确定了它的材质:内部用竹篾搭架、外用石灰、黏土与细砂夯实而成。
正如他猜想的那样,只要再在外面刷一层以桐油为主的混料,就可以轻易改成晒纸用的上好焙墙了。
第一批造纸的原料也是现成的:凌乱散落于田地中的大量秸秆,一部分将被粉碎还田,配合浅松作业,作覆土造熵用。多余的则已在这三天里被农人抱出,在垄上堆成一座座小山,只等待进一步的切碎除杂。
不过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趁最佳播种时节未过,尽早将夏大豆种下。
可惜这一批的豆种别无选择,只能从卫固二人庄园里攒下的现有豆种中选取。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都极可能被抓去服那九死一生的劳役了。
要遇上粮产锐减、粮价飙升的荒年,最早饿死的,自也是最为人弱力微、省无可省的老幼。
眼下虞临不但爽快地将得来的粮食分出,也不曾忘记给卫兵补上久欠的粮饷,又让临时加班的小吏得了双倍米禄。
唯有县衙的掾属们——往日里最该受新长官拉拢的他们,眼下虽也得了双倍俸禄的许诺,然却需身寄虎吻、侍于这廷君身畔,苦苦理那尘封多时的千端万绪。
在亲眼见过那一锅锅煮得分外浓稠的甘豆羹后,他们面上不显,背后却在唉声叹气。
这廷君着实妇人之仁,有暴殄天物之嫌,他们想。
给予值得收用的妇人倒也罢了,可那些个老弱,不过空费粮食的贱命一条:既无法力田,又不能壮伍,还易染疫病,留多了又有何用?
还将那些自卖其身、如今一无所有的佃户奴隶给放了自由身!
况且,需要他们做活,直接发征役便是了,又何必同他们那般客气,还许诺吃食与银钱为酬?
便有自以为是的人上前劝道:“廷君慷慨心放,乐善好施,虽古之贤士亦难及也!然县府仓庾空虚,时日已久,贫羸者于力田无益,亦无操戈护城之能,何必做甘豆羹?”
彼时正沉浸在思绪中的虞临,虽被这人出声打断,并未面露不悦之意。
对于属于自己的部下,正模仿着荀令君仪容状态的他,还是愿意宽容以待的。
为何要是甘豆羹?
虞临稍回想了一番对方适才说了什么,随口回道:“因其味美。”
是他那天走上那布满烟火气息的小镇集市时,亲手购买、亲口尝过的第一道小吃。
味厚醇甘且饱腹,软烂而好克化。
这时的人牙口太差,因而豆羹此物,可谓老少咸宜。
想到人们多是一口烂牙,虞临便感到有些头疼。
……等粮食资源充足一些,他就要将牙刷尽早推广开来。
豆羹的营养还是太单调了。
想到第一天夜里见过的那些面黄肌瘦的田民,虞临便觉得要想发展他心心念念的种田事业,改善蒸庶日常伙食条件,就显得尤其迫在眉睫。
要不是回收的牲畜并不算多、需要精打细算、留种作繁殖用的话,虞临还想过让他们营养更均衡一点。
听到虞临的话后,那名急切想讨新长官欢心的小吏目露茫然。
这是什么答案?
他迟疑片刻,到底是想出人头地的心占了上风。
在新廷君目光沉沉的凝视下,他硬着头皮,磕绊着继续说隐表忠心的话语:“甘豆羹的确味美,只是,只是……何必赐予卑民,养其不劳而获之恶习?”
话音刚落,他倏觉周边的气息,好似有一瞬的霜冰凝结。
虞临面色仍旧无澜,声线仍带着明显的颍川郡一带的口音,听着很是温和。
他却感到浑身毛发悚然洞开,如处虎尾春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是用木条搭成的人字结构,外面覆着竹篾,上面落着厚厚一层黑色烟灰。我最不明白的是焙墙内部如何加热,黄师傅便也挤到风门口,指着焙墙底部说“你看,底下那条长长的是通火墙,也是三合土做的,上面一个个小半圆是瓦片,挨着摆就有孔隙,热气就能冒出来,可以向上加热了。””
摘自《寻纸》作者汪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p116-118
3用竹和秸秆制纸:
“从用麻料破布过渡到用树皮纤维造纸,是一大进步。而从用木本植物茎杆的韧皮部到利用整个茎杆造纸,又是一大进步。竹纸就是用竹的整个茎杆,经一系列复杂工序处理后最终成纸的。麦杆纸、稻草纸也是按竹纸原理制造的。古代人虽不知道这中间的科学奥妙,却从实践中通过试验认识到,竹茎含有适用于造纸所需的纤维,对竹茎施以强力的机械-化学作用能使其硬质软化为纸浆,再荡帘抄造。所施加的机械-化学作用即春捣、沤制和蒸煮,都是早已行之有效的传统技术,问题在于将这些技术用于新型原料上,这中间需要有一种突破传统的新的思路,是带有改变观念性的大胆创举,因而可以认为是一种发明。我们认为竹纸的制成就属于这种情况。
前一章谈到9~10世纪的唐末竹纸已初露头角,但产地不广、产量有限,还没有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和普及。竹纸的真正发展是在北宋以后,迄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竹纸实物也是从北宋开始的。”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术》作者潘吉星科学出版社p185
“从南北朝以来流行以纸钱代替真正金属货币作送葬的风习,经隋唐五代至宋元时一直沿袭着,每年为此烧掉大量麻纸及皮纸,而以草纸代替麻纸及皮纸作这项用途,是个更大的节约措施。稻、麦按季节在田里播种、收割,不涉及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草纸耗量虽大,却减少对皮纸的无端浪费,因之草纸的制造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一般说,3斤稻草能造出1斤纸。其制造方法是,将草打成捆放入池塘中沤制,事先用铡刀切去穗部及根部。放入水塘后,上以石块压之,加入清水,以没草为度,勿令露出水面,否则发生腐烂。通过生物化学发酵作用,除去稻草中非纤维素成分,再以石灰水或草木灰水蒸煮,洗涤后捣碎,与水配成浆液,即可捞纸。国外过去认为明正德十六年(1521)中国才有制造稻草纸的最早记录,可能还没有注意到苏易简早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已明确提到用麦茎、稻草造纸。”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术》作者潘吉星科学出版社p189
4东汉时期的造纸技术:
东汉麻纸制造过程至少包括下列工序:
(1)浸湿麻料→(2)切碎→(3)洗涤→(4)草木水浸料→(5)蒸煮→(6)洗涤(7)春捣→(8)洗涤→(9)再春捣→(10)洗涤→(11)配浆料并搅拌→(12)抄造→(13)干燥→(14)揭纸。
采用这一流程,便可以旧鱼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网为原料造纸。如前所述,在春捣和抄造上还使用了更有效的设备,东汉宦官蔡伦在和帝时主持的尚方造纸,便有可能通过这一工艺过程造出较好的麻纸。有些工序操作基本与西汉同,已一并绘入图2-11中,不再另绘。注意,图中所用踏碓为东汉常用捣纸料设备,而抄纸则用帘面纸模,在半湿状态下揭下快速干燥。这时有可能用活动式帘床纸模,为稳妥起见,还是不能说得过死。只能说上限可追溯到这一时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种纸模的构造图放在魏晋那一章的原因。东汉中期既已造出楮皮纸,则其制造工艺应比麻纸要增加一些工序。由于早期楮皮纸未见实物遗存,无从作分析化验和模拟实验,本章暂不作探讨。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术》作者潘吉星科学出版社p101
5汉人的食量
关于汉代食品消费的情况,各种不同史料的估测不尽一致。据记载,战国时期的论者李悝估计每人每月食用15石谷物。3如果粮食是带壳的粟谷,容积量则为25斛。4在公元前61年首次提出屯田建议的赵充国,报告说一支10281人的军队每月食粮27363斛,或每人每月69266斛。5另一个文字资料是崔寔的文章,里面说两个成年男子每月需6斛栗为食,平均每人每月需要3斛粟作为口粮。
汉代关于屯边驻军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口粮供给的第一手信息。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是333石重量的粮食。不过这里用的度量单位是“小石”,它只是“大石”的3/5。如果换算成容量,它相当于4斛谷物,比崔寔提出的数字稍高一些。1在永久性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士兵与临时驻防的士兵之间,在普通戍卒与流放的罪犯之间,似乎待遇上都存在着差别。前者的口粮要比后者多,对后者的口粮有一定的折扣。不过,配发给士兵家属的口粮也要少一些。一个成年家属(15岁以上)配发216石谷物;一个未成年家属是(7-14岁)166石,幼儿(6岁以下)则是116石。有一个例子,是一个1岁的幼婴配发了08石的粮食。如
果换成容量单位,成年家属、未成年家属和幼孩配发的口粮分别为2170斛、12斛和11斛。这些数字符合文字材料中提出的每人3斛的
标准。摘自《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作者许倬云江苏人民出版社p67-68
6虎尾春冰:踩在老虎尾巴上,行走在春天将融的薄冰上。比喻处境极其危险。
《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如履春冰。”
形容内心忧虑危险,如同踩虎尾、踏春冰般战战兢兢。
7孔明足下:数月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这里借用了两封信的开头。
一是王朗写给许靖的“文休足下:消息平安,甚善甚善”
二是曹植写给杨修的,裴注《典略》里有摘录:“又是时,临淄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修,数与修书。书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8餐食:平民一日二餐,富商贵族一日三~四餐
“秦汉时代一般平民饮食极为简单,多数人一日二餐,从《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所规定秦代罪徒早、晚各一餐,可知二餐约为当时习惯。汉代的绝大多数平民仍是一日二餐,《汉书·食货志》记载晁错说“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可证。地主、富商及贵族皇帝则多为一日三餐或四餐,《论语》“食不时不食”汉郑玄注云:“一日之中三时食”这里指的显然是统治阶级而言,广大劳动人民有需要(肚子饿)和可能(有粮)就要进食,绝不会因“不时”而拒绝吃饭的。皇帝多为一日四餐,《白虎通》:“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哺,食少阴之始也,莫,食太阴之始也。”这里,把天子的四餐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似乎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其实,不过是比一般人早(平旦)、晚(莫)各多吃一餐,以满足其口腹之欲而已。当然,统治阶级的饕餮之欲不仅表现在每日进食次数上,更主要的还在于饮食的结构上。以上所说饮食习惯,仅系一般情况而言,至于食不果腹,“民无盖臧”(《汉书·食货志》)的贫民及宴饮无度的地主贵族当不在此例。”《秦汉史》作者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p1014
第46章\\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