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5章
终于到了廿十。
一大早,天还只蒙蒙亮,白露未晞,红日将出未出,林稹便要起身。
“第一次设宴。”韩旷换了身鸦青窄袖圆领袍,坐在椅上,取了张胡饼,笑问道,“可要我陪你?”
“不必,你去忙便是。”林稹摇头,吃净了一碗鸡丝翠缕冷淘,配了两块栗糕。
“若有事,只管遣人来寻我。”韩旷用膳完毕,净手、漱口,还要问她,“可记住了?”
“记住了。”林稹无奈点头,“快去罢。”
韩旷走到门口,临出门前,又不放心,竟生生转回来:“要不我今儿歇一日,不出去了?”
“你怕我搞砸?”林稹故意问他。
韩旷无奈:“来的多半都是我下属,纵使你搞砸了也没什么。况且……”
他清清嗓子,眼看着女使们都在外忙碌,四下无人,这才凑过去道:“珍娘这般聪慧,怎会搞砸?”
“那你怕什么?”林稹斜睨他一眼。
挑起的一点眉梢,正拂过韩旷心头。他看了林稹好一会儿,才清清嗓子,低声道:“来的宾客年纪都比你大,我怕你受欺负。”
“不会的。”林稹推他胳膊,“你放心。若有事,我必来寻你。快去快去,我要备宴了。”
韩旷再三叮嘱,才不甚安心地出门去。
他一走,林稹便慢悠悠四处巡看一通。
桌椅擦拭、花画摆设俱是前两日便布设好的,杯盘碗碟也由专人看守,厨下天蒙蒙亮就开始忙活……一切都有条不紊。
待到巳时,金日高悬,乳白的轻云一缕一缕,絮浮在湛蓝的天幕上。
“娘子,有客人到了——”跑腿的小女使匆匆跑进来喊。
林稹含笑下阶去迎:“张夫人。”
张锦娘是李敏文的妻子。
同住县衙内,两人自然是见过的。
只是此刻再见,张锦娘依旧眼前一亮。
浅蓝印花上襦,配上芙蓉梅花纹纱罗裙。流苏髻、红珠带、银博鬓,衬得她眉眼盈盈脉脉,霎是好看。
“这位是……”林稹含笑对着张锦娘问道。
她立时介绍道:“是我娘家嫂嫂,姓杜,名芳姑。”只一句,便没了。
竟是个闷声的锯嘴葫芦。
林稹含笑,“原是杜夫人。”
那随行而来的杜芳姑扎了个高锥髻,年纪已有个四十七八,早就做祖母的年纪。
见了林稹却不敢托大,立时行礼,笑道:“哪敢当一声夫人,林夫人唤我杜娘子便是。”
林稹笑了笑:“杜夫人客气了。”又立时招两人进去:“张夫人、杜夫人,请——”
三人一道进了厅中。
但见厅中挂画配花,燃鹅梨香。
左右两排,一人一张清漆小案,上头已搁了蜜橘、香糖果子、雕花梅球儿、姜丝梅等等瓜果蜜脯。
林稹含笑伸手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她又举杯:“不瞒诸位,我本想着要宴客嘛,必要以客为先,还想着打听一番诸位家乡菜,叫厨娘做了,才算一番心意。”
主家都这么说了,底下宾客自然举杯齐笑,“夫人客气”、“多谢夫人”、“林夫人有心了。”
林稹一笑,又微微蹙眉,惋惜而苦恼,“只可惜我家厨娘虽得力,可五湖四海的菜肴各有风味。厨娘实在做不了。”
“我一时没了办法,便请厨娘做了她最拿手的汴京菜。还请诸君莫怪。”
许月娘往常没有林稹,也得奉承李县丞妻张锦娘。如今只不过是改为奉承林稹而已。
她格外顺畅道:“夫人实在客气。我不曾去过汴京,若不是夫人邀我做客,只怕这辈子都尝不到汴京菜了。”
又半是惊叹,半是捧场:“譬如这道豆腐,有一黄一白两色也不稀奇。只方才抿了一口,竟还有甜、咸两种口味,倒也奇特。”
她自己设宴,好吃是好吃的,但断没有这样摆盘摆的如此好看,用心的菜肴。
“月娘这么说,我倒非得尝尝不可。”张锦娘不太习惯许月娘的热情不对着她,冷淡,又不敢叫林稹发现,便插了句话,提起筷子,夹了一口。
众人有的好奇,有的别人尝了,也不敢不尝,一时间竟齐齐举筷。
林稹眼见众人都在尝那道豆腐,便也笑道:“这豆腐没什么稀奇的,不过是甜咸两味码在一块儿罢了。”
她解释:“南地多产嫩豆腐,便加甜汤、椒、姜炖煮,出来的豆腐吸饱汤汁,片开,就是甜口的。”
“咸的嘛,用北地的老豆腐,先以葱油煎,再加酒增香,码放整齐便是。”
年岁大的味觉退化,尝不出来,倒是年纪轻些的盐商妻子谭三姑,常年品盐……
她小心插话道:“林夫人,许是我糊涂了,怎么隐隐的,这咸味里似还有些其他香气。莫不是用的盐不同?”
林稹眨眨眼,记住了这个生色花青罗褙子的宽额妇人。
盐商,谭三姑。
果然,在座诸位有的愣住,有的好奇又去夹了一筷子,还有的摇头道:“我倒没吃出来。”
林稹任由大家尝了好一会儿,也不怕戳破秘方,只笑道:“说破了也没什么稀奇的。不是盐品类特殊,而是果香气。”
“这里头还加了果子?”陶丽娘好奇问,“怎得瞧不见?”
林稹解释:“把蜂儿榧磨碎了泡进米酒里。再滤出,只加米酒增香。如此一来,便有果香气,却不见碎果,也不会坏了菜肴品相。”
“夫人巧思。”丽娘半是捧场,半是赞叹林稹用心。
这年头的菜谱是各家秘方,林稹就这么大大方方的说了出来,实在和善。
待她记下来,回家多试试,将来女儿出嫁,保不得能多一道秘方。
丽娘见林稹实在和气,又试探道:“夫人,这菜可有名字?”
林稹一愣,正宴客呢,总不能叫豆腐双拼罢。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也不得不承认,这位林夫人才华如何看不出来,却颇有几分急智。
“诸君出身有南有北,口味偏甜偏咸,年岁有长有幼。今日相聚一堂便是有缘,只盼开怀畅饮,宾主尽欢。”
林稹举杯,一饮而尽。
兰娘不出声,众人本就不愿挑事,待回过神来,更是笑着,举杯同饮。
眼看着把这话题岔过去了,林稹又含笑道:“方才还在说汴京菜,实则各地风物各不相同,都颇有意趣。”
“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一人说一个家乡风物,也叫大伙儿长长见识。”
如此提议……满座众人,独独兰娘抿唇不语,桃姑一愣,下一刻又挂起笑来。
其余人都松了口气。
这可比吟诗作对强多了。
“便由我抛砖引玉。”林稹含笑开头,“不瞒诸位,我少时去过湖州。湖州铜照子,当真是天下闻名。”
“仪凤桥两岸,全是一家家铜照子店。打铜声、磨照声,昼夜不绝。南来北往的商客们,日日盘旋不休,揣着铜钱来,带着铜镜去。通贩四海,货运八方。”
她言谈之间的自豪和热情,洋溢出来便格外的感染人。
仿佛真能叫人见到那样繁华热闹的场景。
“我家中便有一枚菱形花鸟纹湖照子。”盐商谭三姑眼前一亮。
“贩到浔州来,一两要二百文呢。”锦娘操持家计多年,忍不住计算。
“我上回给小女备了一个做陪嫁,贵是贵,货色的确极好。”
眼看着气氛热烈起来,林稹打了个样,立时控制住话题,轮到下个宾客。
“我不曾去过什么地方,只生在建州。贡茶龙凤团最为有名。”
“真是龙凤团?可曾尝过?”
“贡茶哪儿有幸吃到?”
“我去乡下庄子时,还曾见过乡农采茶,每至惊蛰前三日,便有数千茶农举着火把,漫山遍野的上山喊茶,茶发芽!茶发芽!”
“好壮阔!”
……
“我祖母是定州人,与我说起过家中刻丝。说定州的刻丝不用大机,只将丝线缠在木棦上,小梭相织,如雕如刻,故名刻丝。”
“我幼时生于桂州,桂州的傩面很是有名……”
林稹听得津津有味,众人平日里鲜少出门,也很少有机会听到这些。加之这年头的乡情极重,人人出口时都带着自豪之意,以至于气氛格外热烈。
待到一轮完毕,许多人都已兴奋的满脸通红。
林稹轻笑,抚掌赞叹道:“各地景色风物,当真是别有趣味啊。”
“是极。”月娘饮酒一杯,脸红扑扑的,“不意还能长一番见识。”
“我还是今日才知道,茶农竟还要喊山。”梦姑喃喃道。
“这法子格外有趣,下回我设宴,只管借夫人这法子一用。既长见识,还能一解乡情。”谭三姑凑趣道。
林稹便顺势含笑:“说起乡情,我等随夫宦游至此,如此一算,浔州也算我等的第二个家乡了。”
“可惜我初至浔州,连有几个菜市都没寻摸清楚。不如我们仿着前头一般,一人说一个浔州风物,也好叫我长长见识。”
林稹终于图穷匕见。
“这有何难?”众人笑道。
大伙儿长的在浔州住了十年八年。短的也住了两三年,对浔州很是熟悉。
加之经过前一轮铺垫,谈性正浓。自然是无话不说。
林稹坐在上首,视线扫过堂下十二位宾客。
她嘴角微翘,纤长的手指轻点漆案,“照着上一轮的顺序,张夫人请罢。”
左手侧第一位,李县丞之妻张锦娘。
【作者有话说】
承诺大家的五千字没达到,还差几十个字,但后头还有些内容,来不及写了,明天补吧。
注释也明天来补
126·第126章\\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