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庭芳

关灯
护眼
第 126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第126章()•()

“我随夫来浔州,去过的地方不多,只礼佛去过三圣殿,就在罗丛岩那块儿。里头的石罗汉格外逼真。&dquo;

➩本作者榆冬提醒您最全的《满庭芳》尽在[五六。二],域名[(.)]➩()•(o)

张锦娘年纪大了,慈蔼道:“听说很是灵验,还特意拜了拜。”

“比龙王殿还灵?”桃姑忍不住问道。

“一样灵验的。”谭三姑忍不住插话,“我夫婿年年都添香油钱。”做生意嘛,路过哪个庙观都要拜一拜。

同样都是做生意的,王县尉的姐姐王六娘忍不住道:“前些天中元节,那庙里的大师们还特意上门,给家里消灾祈福呢。”

林稹静静听着,心道逢年过节的,大师们也要主动上门维系客人感情啊。

果然,在座的除了兰娘、桃娘没有,其他人纷纷附和。

“打花钹、弄椎鼓,卖冥衣、烧靴帽……好生热闹!”

“我夫君得了一串木佛珠,说是在佛前开过光的。”

“我家倒不是这个,是一卷手抄的《谤佛经》。”

“这一干和尚,越发躲懒了,从前还给两卷《毗婆尸佛经》呢。”

“话不好这么说。”旁的张锦娘也不说话,可有人当着她的面儿诋毁佛祖,那就不一样了。

“要我说,年年岁岁给寺庙的礼不同,人家回的礼自然也不同。”

话里话外,给寺庙找补。

“是啊。“月娘笑道,“再说了,大师佛法高深,由得是什么经,都灵验。”

林稹听了半天,又仿佛好奇道:“龙王殿就是浔州城最大、最灵验的寺庙了吗?”

“好教林夫人知道,若论寺庙大小,当属三圣殿最大。到了九九重阳日,乡民群聚,就连邻州人都要来登高参拜呢。”

陶丽娘眼看着林稹来问,立时答话:“但若论灵验,龙王殿也是不差的。”

“是啊。”月娘也笑着解释,“听说只要天旱,大伙儿去龙王殿祈雨,必降甘霖。”

林稹不信,却还是点点头,笑道:“原来如此。”

看来浔州最大的两家寺庙就是三圣殿和龙王殿了。

就是不知道,这两家庙里,僧人们占了多少田,放得印子钱多不多?

倒是兰娘读书多,不信这个,只摇头道:“若真这么灵验,只管把龙王殿里的佛像匀一匀,一县一个,国朝数千州县,自此以后都水旱无虞了。”

林稹差点笑出来,这嘴损的。

有兰娘这般不信佛,便有张锦娘这样虔信的,肃然道:“夫人年纪尚小,不知道祸从口中的道理,万不可对佛祖不敬。”

兰娘心里不屑,正要张口,林稹却正色道:“李夫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她总不能让两人呛起来,毁了辛苦营造出来的气氛罢。

兰娘听得发愣,桃姑也在一旁提醒道:“是啊,不信便不信,万不可在嘴上贬低。纵使远之也须敬鬼神啊。”

兰娘犹豫一瞬,到底不说话了。

林稹又笑着

()•()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夫人可知道圩市?()•()”

乡村集市嘛,林稹点头道:“这是自然,我从前在湖州,也曾见过的。㈢[(.)]㈢()•(o)”她在乡下住了许久。

“不错,圩市各地都有。”盐商谭三姑带了位周夫人来,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的,只一直谨小慎微的旁听,直到这会儿才插话。

此人忽然开口,不免惹得林稹看她一眼。

却也没说什么,任由周夫人道:“里头多卖些葛麻土布、鸡鸭牛羊、浆粉麸面之流。”

如此谙熟,看来是个苦出身,林稹想。

“那歌圩,几位夫人可曾听过?”丽娘笑问。

对山歌?林稹轻笑。

在浔州住得久的,基本都知道这个,住得短、不喜出门的,都不曾听过。

桃姑好奇道:“这是作甚的?小调也能买卖不成?”

“非是买小调。”丽娘被逗笑,“不过是一干土人峒蛮们,男女对歌、临机撰词罢了。”

在座的都已婚,这样的话题丽娘说起来毫不脸红。

“竟是这般。”桃姑惊叹。

林稹为了捧丽娘的场,睁眼说瞎话,笑道,“我倒没听过这个。今日也算长见识了。”

也有人面露厌恶:“溪蛮峒人果真不讲礼义廉耻。”

男女之间真情流露,林稹倒觉得没什么,可全场人一大半都露出或厌恶,或看热闹的神态……

她暗自叹息,又不愿破坏气氛,便只含蓄道:“丽娘说得这歌圩倒也新奇。李夫人,你呢?”

兰娘随夫被贬谪至浔州监酒税,要不是不习惯,也不会得知有知县从汴京来,便赶着来投帖子。

不就是想着大伙儿同病相怜,能在这蛮荒之地做个伴吗?

谁成想人家苦中作乐,竟还要她说出浔州的好处来。

此等心性,倒也值得倾佩。

兰娘想着,却也摇头道:“我成日里在家读书,鲜少出门。”出了门也尽是黄泥土路、再撞见衣不蔽体的蛮峒土人……谁要出门去。

“只是我有一回与夫婿一道游玩过思灵山,上有三清岩,其中有一口乳泉。乳泉水极清透,空明若无所依……”

又是绝佳的好风景。

林稹静静听着,听她们从石鹿山讲到地里意外挖出来的五蟾蜍铜鼓,只听得津津有味。

一个一个轮着说,原本也没多少人,终于轮到谭三姑带来的周夫人了。

这是位三十几许的妇人,面容粗糙,双手骨节粗大。

林稹笑道:“方才我听周夫人说起墟市,头头是道。必是见多识广之辈。”

周五巧笑呵呵的,很是恭顺的样子,“夫人谬赞了。”

她客客气气的:“我偶尔也去过几趟圩市,买过桂州三花酒、浔州瓷器,梧州糖霜。”

倒真是跑过许多地方,林稹越发感兴趣。

“这些地方你都去过?”月娘好奇问道。

周五巧恭顺道:“诸位夫人随夫宦游四海,我却是个商

()•(o)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稀奇着。

“你若讲不出来()•(),且吃酒一杯!&dquo;有人起哄。

谭三姑讪笑ℂ()ℂ()•(o),这里的每一个人她都得罪不起,老实饮了一杯。

林稹轻叹一声,也没有再细问下去。

这是宴会,不是私下询问。

她笑道:“还剩下谁?”

“桃姑,你怎么不出声。”兰娘戏谑道,“莫不是吃醉了?”

“好呀,差点叫你逃过去了。”林稹指着桃姑笑道。

“哎呀,我……”夫婿监竹木税的桃姑无奈出声。

“说不出来?吃酒赔罪。”

“休要耍赖!”

桃姑性子更温和些,苦恼道:“非是耍赖。只是前头人把好地方都说遍了。”

“你们也瞧见了,到了谭夫人那里便没什么好说的了。偏我又不爱出门。当真是苦煞我也。”

处了小半日,大伙儿也看出来她性子柔和,这会儿便起哄:“吃酒吃酒!”

“且慢。”桃姑笑,“我还没说完呢。”

“我虽不好出门,偶感今日所得,占得小诗半阙。可否以诗代罚?”

“哦?”林稹立时笑道,“快快道来。”

“你若作的不好,这一杯酒可逃不掉的!”好友兰娘笑起来。

“不错,休卖关子。”众人故意起哄。

桃姑微微一笑,只口占一句:“群芳不与争绝艳,百般颜色百般香。”

众人都愣住,复又哄笑起来,“原是来拍马屁的”、“老身四十又八,什么花啊香啊。”

林稹更是拊掌笑道:“你都这般夸我们了,哪儿好再叫你吃酒?”

她洒脱举杯,环顾众宾客:“诸位,十二月令,十二嘉宾。有缘相聚,共谱群芳。且同饮此杯!”

“唯!”众人轰然作喏,满饮而尽。

吃吃笑笑,一场大宴才散去。

【作者有话说】

1三圣殿、重阳登高:罗丛岩在浔州西南六十里……每遇重九,合邻郡之人而集焉,以为登高之乐。岩内有三圣殿——《岭外代答》

龙王殿、祈雨:岩口则有龙王殿,入岩中则有观音堂。或遇岁旱,里人祷之,甘雨必应——《岭外代答》

2打花钹、弄椎鼓,卖冥衣——《东京梦华录》

3药斑布、点蜡幔:到宋代时,广西壮族的“青斑布”、瑶族的“瑶斑布”、苗族的“点蜡幔”等蜡染纺织品在全国都已很有名气。——《广西风物图志》

注:我看有的文献上写药斑布多一点,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种,所以用了药字,没用瑶字。

4桂布:唐代广西……用木棉花纺织的棉布……行销全国各地,被称为“桂管布”,简称桂布。——《广西读本》

桂布即棉布:白居易《布裘诗》“桂布白似雪”,都是指棉布而言。但只限于交广之域。宋谢枋得《谢刘纯父惠木棉诗》:“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才推广到福建。——《

()•(o)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中国通史》(吕思勉)

5歌圩、临机撰词: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广西风物图志》

6思灵山、三清岩、乳泉:浔州有思灵山……上有三清岩,宋淳化初……有泉曰乳泉,即思陵水源也。——《嘉庆重修一统志·广西统部》

7五蟾蜍铜鼓: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面有五蟾,分据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岭外代答》

8桂州三花酒、浔州瓷器,梧州糖霜:桂林的三花酒、羽扇,雍州的麻布,桂平的瓷器,梧州的铁器、糖霜等都是名闻遐迩的商品。——《广西风物图志》

9峒妇们蓬头赤足,不施铅粉地来赶圩:元人陈孚《思明诗》载:“手捧槟郎染哈灰,峒中妇女赶圩来。蓬头赤足无铅粉,只有风吹锦带开。”——《广西风物图志》

10永平寨,里头有大把大把的交趾人也来赶圩:邕州左江永平寨……交人日以名香、犀象……与吾商易绫、锦、罗、布而去。——《岭外代答》

11又爱吃玉子:熟者曰槟榔肉,亦曰玉子……交趾人嗜之。——《广东新语》

白芯的槟榔在那里价最贵:诸州县亦皆以槟榔为业,岁售……于交趾、扶南十之七,以白心者为贵。——《广东新语》

12群芳不与争绝艳:《临江仙》叶梦得

百般颜色百般香:《牡丹吟》邵雍

略有改动

127·第127章\\x\\h\\w\\x\\6\\c\\o\\m(x/h/w/x/6/点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