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庭芳

关灯
护眼
第 119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第119章

自汴京出发,过应天府,到扬州,转道江宁,再顺大江而下。熬过了炎炎夏日,历时两月有余,终于到了东西开濠,南北际江的浔州。

此时已至于七月下旬,入秋。

“一水双崖,两岸连山。”韩旷兴致勃勃地立在轻舟上,笑道,“这就是大藤峡了。”

林稹他们正在船上,顺黔江而下。

几个船工摇橹,哼着小调。

“娘在一岸也无远哎——弟在一岸呦也无遥嘞——

“两岸火烟相对出嘞——独隔青龙呦水一条喽——”

林稹听着这小调,抬头一望,但见青山错落,绿江开阔,偶有急流回旋之处,犹如一尾蜿蜒青龙。

这般自然风光,原本该叫人心怀开阔的。

可林稹见了两岸绵延不尽的青山,神色却凝重起来:“山脉绵延,绿阴浓郁,也不知里头有多少山民。”

韩旷神色平静:“多数是峒蛮,少部分土人。”

林稹低声一叹。

这地方的治理难度,必定奇高。

都不说别的,犯了案,往山里一躲,天王老子来了都抓不到人。

“你游学来过这里吗?”林稹问道。

韩旷摇头:“不曾,只去了桂州、邕州。”

他细细解释:“广南西路以桂州为路治,自然要去看看。”

“邕州的横山寨是去往大理的必经之路,本想去往大理一游,后来一算,时日不够了,只好归家。”

林稹静静听着,又和韩旷闲聊了几句。

待到半下午,众人下了渡口,车马辚辚,终于到了浔州城。

临到城门口,韩旷才遣人去通禀当地县衙。林稹也不理会这些官场琐事,只管掀开车帘望去——

土筑的墙,城周七里,不算大,却很热闹,往来行人,衣饰也各不相同。

衣不蔽体的土人们结伴走在黄泥路上,呼呼喝喝:“退!退!这么大个蔗碾挡着,怎么走!”

那峒人眼见得对方人多,不敢招惹,就一面告饶,又拼了命的推搡哞哞叫的老牛。

道旁青蓝短衣,蓬头跣足的男子正和红绿两截裙的少女吵嘴。

“买你把葵扇怎么了?给钱了!”

“老过龙穷突突!小铁钱也敢糊弄?”

两人当场扭打在一起,差点把一旁螺蚌髻妇人手里的糖霜打翻,气得妇人叉腰骂人:“啷里个吠婆,屙个寡蛋来,叫鸡公抱着孵!”

林稹正和韩旷坐在马车里,看了一会儿才放下车帘。

韩旷见状,温声道:“可是不习惯?”

林稹惊诧,复又笑:“我在乡下一住十几年,村秽之语听多了,早就习惯了。”

哪个地方的人都一样。骂人嘛,上至祖宗十八代,下至下三路,习惯就好。

“县衙快到了吗?”林稹问。

韩旷点头:“应该快了。一会儿就到。”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个役人,催课去了。”

林稹嘴角微翘,只不说话。韩旷却点头道:“应该的,秋税要紧。”

赵松客气地笑,一句奉承话都不讲。

三人闲话,终于到了后院。

林稹一打量,后院正房三间,左右厢房俱全,瞧着倒也宽敞。

“韩知县,可要遣几个差役来帮忙?”赵松客气道。

“不必了。”韩旷笑了笑,“自有仆婢操心。”

赵松脚步一顿,复又试探道:“韩知县带的仆婢瞧着不多。若不习惯,亦可寻个中人,雇些仆婢。”

韩旷只是温声道:“多谢赵主簿。”

赵松看他一眼,客气一笑:“衙中杂事多,韩知县可还有其他吩咐?”

“并无。赵主簿尽管去忙。”韩旷客气道。

赵松应了一声,告辞离去。

他一走,林稹就和韩旷一道进屋,打量着厅中桌案,手指一揩,指腹干净,毫无浮灰。

林稹笑道:“多半是刚搬走不久。”

这要是超过半个月,多少得积点浮灰。

“说不定是日日清扫。”韩旷玩笑道。

林稹白他一眼:“李县丞的家人搬走之前,必定是日日清扫。”

韩旷闷笑,又道:“好了,不与你闹。我得赶去拜见董知州了。”

叮嘱她:“你叫仆婢打扫一番。若有登高搬重的地方,只管叫护卫和粗使婆子。再不济就等我回来。千万小心,不要伤着自己。”

“天都晚了还要去?”林稹说完,又轻叹道,“罢了,你只管去。”

对待上峰,心里可以不在乎,面上却不能显得散漫。

果然,韩旷笑道:“纵使见不了面也得亲自去递个帖子,方显得诚心。”

林稹就感叹道:“你有这般觉悟,必能步步高升。”

韩旷瞥她一眼:“少来讥嘲我。”

林稹轻笑:“快去罢。”

韩旷出门而去,此时的李县丞才堪堪回府。

五十几岁的人了,蓄短须,骑驴,优哉游哉地回衙,将驴扔给差役。

待回了西跨院,见赵松立在门口,拈须道:“如何?”

赵松长叹一声:“二十来岁。”

李县丞一愣,两人对立,一时默然无语。

良久,李县丞忍不住酸骂一句:“黄口小儿,侥天之幸。”

如此年轻就能做知县,要么是进士出身,要么就是投胎好,可不就是侥幸嘛!

“瞧着倒是个脾性好的。”赵松叹息过后,又不免正色道,“言必称谢,很是客气。”

“客气管什么用?这地方哪里好干?生蛮混杂、民风彪悍,可别催逼过甚,惹出民乱来,倒叫你我二人受罪。”

赵松就静静立着,听李县丞发牢骚。

不然呢?李县丞今年五十又三,日子过得好好的,莫名来了个上峰,要分走他的权利,年纪还小了他两轮多,哪儿能没牢骚呢

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 '')('

一通埋怨完,李县丞才轻叹道:“我没去迎,他可有失态?”

“并无。”赵松摇头,“这便是我说他脾气好的原因了,瞧着毫无愠色,还说秋税要紧,是个温吞性子。”

“不可轻忽,保不定是个秉性沉密之徒。”李县丞摇头,揣测道。

赵松就笑:“二十岁而已。你我也是这个年纪过来的,不年轻气盛就不错了。城府深重?怎么可能?”

“倒也是。”李县丞也不多言,只关切道:“可问出来是进士及第,还是出身好?”

赵松轻叹:“带了仆婢护卫,行止有度,瞧着像是大家郎君出身。至于是不是进士,不知道。”

“罢了,我已写信给同年,再过几个月便都清楚了。”

这年头,音信难通。李县丞收到有人上任的消息本就慢,更别提还得去问同窗同乡打听韩旷出身背景,自然是慢上加慢。

韩旷人都到了,李县丞的书信还不知道有没有送到同年手里呢。

“只管敬着,就当供了尊佛。”李县丞拈须,轻叹道。

“就怕佛像自己要走下来吃香火。”赵松低声道。

李县丞一愣,又问道:“怎么说?”

“方才王五来报,说是瞧见这位知县出衙门,往东边去了,看那方向,是冲着知州衙门去的。”

李县丞愕然:“天都快黑了……”

他说完,忍不住轻嗤一声:“年纪轻轻的,竟是个溜须拍马之徒。”

赵松苦笑,又忍不住道:“要不然人家能做知县,你我只会口称知道。”

李县丞一愣,复又长叹一声。

【作者有话说】

1船工唱的那首山歌出自《粤风》。

《粤风续九》和《粤风》保存了古代浔州地区大量珍贵的山歌资料。——《桂学学术史》

《粤风续九》的编者吴淇(1615—1675)——《桂学学术史》

算算时间,应该是明末清初人。

2宋代广西又有四条道路通往大理及罗殿等地,而以邕州之横山寨(今广西田阳县)为枢纽。——《宋代的交通与政治》

3关于本章服饰:

瑶:府境皆有之。在桂平,言语鴃舌,衣青蓝短衣,蓬头跣足,妇人则以红绿两截作裙。——《嘉庆重修一统志·广西统部》

俍:男著袜履,女梳螺蚌髻,短衣绣裙。——《嘉庆重修一统志·广西统部》

找不到宋代资料,只能查到清代的。

4小铁钱:宋代……在贺州、浔州(今桂平)设铸铁钱监……贺、浔二州铁钱监……令铸小铁钱,限在两广地区流通。——《广西边疆开发史》

5糖霜:南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广西生产冰糖的情况……糖霜即是冰糖。——《广西边疆开发史》

120·第120章\\x\\h\\w\\x\\6\\c\\o\\m(x/h/w/x/6/点看)!

', '')